![#](/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02251/3575177-fm.jpg&sn=c640595127f586dacf05ee7be5791af4)
![#](/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02251/3575177-fm.jpg&sn=c640595127f586dacf05ee7be5791af4)
这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回忆录。 我的青年时期,中国正处在急风暴雨的革命斗争 年代。新与旧,革命与反动,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 激烈搏斗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和 人民大众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鲜明 旗帜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纲领,引导我走上了共产 主义的道路。戎马大半生,幸存至今。我的经历是同 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的奋斗历史,联 结在一起的。 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程是光辉的,也是艰 难曲折的。创业维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 有的崭新事业。中国革命的每一步胜利,都付出了极 为宝贵的代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亿万革命 群众,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的结果,是党和人民的杰 出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领导人 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结果。事实证明,只有中国 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也只有中国共产党 才能引导群众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共产主义的 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但我坚信,我们的党和人民,必 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阔步前进,胜利到达自己的 目的地。 鉴往而知今。人民群众不仅在创造着历史,同时 也在认识着历史。只有正确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 创造未来。耄耋之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谨将我 的经历和见闻,汇录成集,呈献史林,以告慰先烈。 语不求深,但事必纪实。其间上下数十年,纵横数万 里,涉及诸多人物、事件,疏漏和谬误之处,在所难 免。尚希读者正之。 书成仓促,聊记数语,作为序言。
序
第一章 风雨年代
童年和家庭
读私塾上小学
学徒生活
考入国民师范
教书的岁月
第二章 革命生涯的起点
报考黄埔军校
紧张的学习和战斗生活
在国民二军
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白色恐怖下
第三章 野火烧不尽
参加广州起义
奔向海陆丰
坚持东江游击战争
离开东江之后
第四章 大别山区的工农武装割据
初到大别山区
粉碎三次“会剿”
七条游击战术原则和初期的建军经验
一个红军士兵的通信
出击平汉路
红一军的整编和南下
第五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上)
双桥镇大捷
避强击弱机动歼敌
南下之争
白雀园“大肃反”
第六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下)
成立红四方面军
四大战役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七章 西行转战三千里
枣阳新集之战
漫川关突围
越秦岭走关中
再越秦岭南渡汉水
风雪大巴山
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
第八章 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进据通南巴
十一桩大事
反三路围攻
第九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木门会议前后
大练兵运动和根据地建设
所谓反“右派”和“托陈取消派”
三次进攻战役
第十章 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
从外线进攻转入内线防御
四期收紧阵地和两次反击战
万源决战防御
总反攻
第十一章 冲破“川陕会剿”
川陕甘计划
广昭战役
陕南战役
强渡嘉陵江
第十二章 长征路上(上)
懋功会师
曲折
向毛儿盖进军
打开北上的通道
第十三章 长征路上(下)
进军川西南
百丈决战
柳暗花明
在道孚、炉霍、甘孜
与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第十四章 血战河西走廊
西渡黄河
组成西路军
第一次西进
第二次西进
兵败祁连山
第十五章 奔赴抗日前线
七七事变前后
太原谈判与五台之行
转战晋东南
积小胜为大胜
第十六章 冀南平原造“人山”
初到冀南
会见卡尔逊
反摩擦斗争
平原游击战
第十七章 齐鲁烽烟
成立八路军一纵队
发动群众建立政权
发展武装力量
粉碎新“扫荡”
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十八章 在延安的岁月
重返延安
在联防司令部
任抗大校长
参加延安整风
第十九章 初到解放战争前线
抗战胜利后
解放运城
临汾攻坚战
第二十章 晋中决战
决战前夜
初战告捷
北上创造战场
总攻歼敌
第二十一章 解放太原
参加西柏坡会议
四大要点争夺战
围困与瓦解
攻城时刻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莫斯科之行
关于民兵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
我军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后记
第一章 风雨年代 童年和家庭 一九○一年十一月八日(农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 日),我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 五台县位于五台山南麓,因五台山而得名,是个 山区小县。交通、经济相当落后,但也有比较富庶的 地区。过去我们那里流传有“县不如镇,镇不如村” 的说法。镇,指东冶镇,土地好,产量高,大户人家 不少,比五台县城要富裕些;村,说的是阎锡山的家 乡河边村,同我村仅一河之隔。阎锡山老家,高墙大 院,豪门深宅,比那县衙府第要气派得多。 永安村在五台县西南,滹沱河的北岸。滹沱河在 我们那里回环转弯,流经太行山南端进入河北省。永 安村是个偏僻山村,但借滹沱河河水之利,农业收成 一般是有保证的。早在魏晋时期,官府就在永安村建 立过储备粮食的仓库,所以古有“仓城”之称。 在永安村,徐姓是个大姓,约占全村人口四分之 三以上。 听长辈们说,我家祖上是三兄弟,从洪洞县迁居 ,落脚五台山下。一代传一代,不知过了多少辈,才 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土地与家产,成为富庶之门。徐氏 家族里,有个叫徐松龛(继畲)的,清朝什么年代中翰 林、入官门,做过广西巡抚,广东按察使,兼署闽浙 总督。著有《瀛寰志略》一书。 永安村的徐姓,属第三分支之后,到我这一辈是 第十九世孙。 我家原先是一个大户,到我祖父时,家业衰败了 。祖父名徐鹤林。据说,他雄心勃勃,从务农转为经 商,企望借此带来转机,重振家业,光宗耀祖。但事 与愿违,结果不仅没有赢利,反而赔了本,从此一蹶 不振。 我记事时,家境已经破落,仅有薄地十几亩。因 无劳动力,土地与人伙种,一年忙到头,糠菜参半, 勉强维持温饱。没有富余,也不欠人家的。 父亲徐懋淮,晚清秀才,教了一辈子书。爷爷去 世时,父亲年仅十三岁,奶奶把他送到外祖母家读书 ,快二十岁的时候中了秀才。由于家境越来越艰难, 他就没有再考举人,放弃了仕途,靠教书养家糊口。 他教书多是到“口外”去,大概就是现在内蒙古的和 林格尔和凉城一带地方吧。因为在本村或附近教书, 薪水太低,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困难。 “口外”教书,一年薪水是一个元宝,合五十两 白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父亲一年难得回一两次 家。有一年他年关回家,半路上被土匪劫了,闹个两 手空空,命也差点搭上。家里等他回来安排年事,结 果白盼一场。 村里人说我父亲为人耿直,不阿不欺,办事公道 。他来家也闲不着。村里有个大小事,像打架斗殴、 家庭纠纷、分门立户、典地立契等,往往找他调解或 作中保,他也乐意办这些事。 由于我父亲常年教书在外,家里生活的实际组织 者是母亲。母名赵金銮,没读过书,是个农村家庭妇 女。她把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全部用在料理家务,抚 养我们兄弟姐妹上。她节俭勤劳,温柔善良,自己省 吃俭用,但常常帮贫助老。她的性格和品德,对我们 兄弟姐妹颇有影响。 母亲也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佛教。在四大佛山 之一的五台山下,佛家弟子众多。我们家顶楼上一个 角落里,供着一尊木雕菩萨和一尊石刻观音,据说是 从五台山“请”来的。母亲信仰佛教很虔诚,鱼、肉 、蛋、葱、蒜、韭菜,都不入口,叫作“吃清口斋” ;每天夜半人静时闭目打坐,从不间断。在她的影响 下,我的两个姐姐也信佛。父亲、哥哥、妹妹和我, 都不信那一套。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小就参加劳动。大姐先月 ,二姐春月,没读过书,是母亲的好帮手。哥哥徐受 谦,因为是长子,很受器重,读书也比较多,但在家 里同样得干活。他后来在阎锡山部队当了名军需官, 全国解放后在太原文史馆工作,一九七五年去世。妹 妹占月,长大后,姐姐哥哥们都出去了,一些家务活 多靠她来干。她在太原女子师范毕业后教过书。抗日 战争时跑到延安,取名徐达,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共 产党。 我从七八岁开始,便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劳动。拾 粪捡柴,是我经常做的;也采树叶,挖野菜。我吃过 好多种野菜,养成了吃野菜的习惯。 母亲干活一向仔细、认真,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 格。做什么活,都要规定数额。拿拾粪来说,每天早 饭前必须拾一箩头回来,否则不准吃饭。北方农村积 肥主要在冬季。寒冬腊月的五更时分是“鬼龇牙”的 时辰,冷得透骨彻心。我在外边拾粪,有时手脚都冻 麻木了,要是拾不满一箩头,就不敢早回家。等回到 家里时,母亲见冻成那个样子,很心疼,又给脱鞋, 又给暖手。但她从来不说降低定额的话。 在旧中国农村,吃穿用主要靠自家生产。一个家 庭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家户户,年年岁岁,都 要想方设法种地、织布,编制各种盛器、家具。我也 学会了编篮子、笊篱等一些常用的家什。听妹妹说, 我离家八九年后,家里还用着我编的篮子。母亲想念 我,有时看到那篮子就流泪。 正当我度过我的童年的时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旧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前夜。清朝政府昏庸腐败 ,危机四伏。山西地瘠民穷,加上连年干旱,百姓生 活苦不堪言;慈禧太后逃离北京,移宫西安路过山西 时,又大肆搜刮,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极度黑 暗,民不聊生,一场推翻满清帝制统治和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了。我那时还不 懂得这些,但从人们的议论和神情中感到,恐慌,忧 伤,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黑暗状况,成了生活的主 调。只听老人们说:“世道要变了!”P1-3
这部回忆录是由我口述,国防大学党史教员朱玉 同志记录整理,‘执笔完成的。三年多来,朱玉同志 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去大别山、大巴山、长征路 、河西走廊和延安等地实地考察,为本书的完成花费 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劳动。国防大学的张麟、王 文仲、李俊荪、欧国林同志,郭春福、李而炳同志, 参加了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徐深吉、陈明义、刘志 同志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原政治学院、国防 大学、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解放军出版社等单 位给予了热情的帮助。朱玉、李而炳同志对全书进行 了校订工作。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从口述文字记录到定稿付梓,整个文字,我 都数度审定,如有不当之处,由我本人负责。在已出 版的上、中两集中,有些错别字或个别记忆有误之处 ,已在合订本中作了更正。
《历史的回顾》由徐向前编著,讲述了:他三十 岁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以精深的军事思想、优良 的战斗作风、丰富的战略战术,造就了众多的良将精 兵,是红军中部队最多、最善打大仗硬仗恶仗、战绩 最辉煌的一方统帅。 他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大捷,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 ,也经历了两路军的艰危和苦难。反六路同攻,他以 八万红军击败敌军二十万,歼敌十万,是红军战史上 歼敌最多的大战。 抗战时期,他赴华北,战平原,进山东。作为八 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他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各路中 共军队,包括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是八路军中指挥 部队人数最多的战略区域军事主官。 解放战争时期,他用一年半时间,以六万地方武 装,全歼山西敌军i十万,再一次锻造出一支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