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曹文轩经典作品-当代作家作品精华文库
书号9787509015124
出版社当代世界
出版日期 2020-07
中图法分类号 I287.4
作者/译者曹文轩
版次/印次1
开本

¥44.80

文学:为人类构筑良 好的人性基础 (代序) 文学在我们人类生活 中到底应当担当什么?它 在于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 性基础,那么“良好的人 性基础”又究竟包含一些 什么? 道义。文学之所以被 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 形式,是因为人们发现它 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 化。因为文学对人性的改 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 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 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 光彩的东西来自文学。人 类应该像仰望星辰一样仰 望那些曾为我们创造了伟 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 学,人类依旧会还在浑茫 与灰暗之中,还会在愚昧 的纷扰之中,还会在一种 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 性的生存之中。 而当下某些病态的现 代理论,却要结束这样的 文学史,鼓励与滋长对文 学的一种轻慢态度,我以 为这是在毁灭文学。 文学从一开始,就是 以道义为宗的。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 远非那么可爱与美丽。人 性之中有着大量恶劣的成 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 走向文明。为了维持人类 的存在与发展,我们发现 ,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 义。这个概念所含意义, 必然是单纯与幼稚的,然 而,这个概念的生成,使 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 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 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 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 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 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 、同情弱小、扶危济贫、 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 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 个性、呵护仁爱之心…… 人性之恶,会因为历史的 颠覆、阶级地位的更替、 物质的匮乏或物质的奢侈 等因素的作用而时有增长 与反扑,但,文学从存在 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高 扬道义的旗帜,与其他精 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 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 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 人性得到改善。 由此而论,不讲道义 的文学是不道德的。 文学张扬道义,自然 与道德说教绝非一样。道 德说教是有意为之,是生 硬而做作的。而张扬道义 ,乃是文学的天生使命, 是一种自然选择。在这里 ,道义绝非点缀,绝非某 个I~JJn的主题,而是整 个文学(作品)的基石—— 这基石深埋于土,并不袒 露、直白于人。它的精神 浸润于每一个文学,平和 地渗入人心,绝不强硬, 更不强迫。 情调。情调,使人类 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 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 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 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 种境界。人类一有情调, 这个物质的生物的世界从 此似乎变了,变得有说不 尽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 类领略到了种种令身心愉 悦的快意。天长日久,人 类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 一切感受的单词:静谧、 恬淡、散淡、优雅、忧郁 、肃穆、飞扬、升腾、圣 洁、素朴、高贵、典雅、 舒坦、柔和……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 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 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 澹起,白鸟悠悠下。”“疏 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闲上山来看野 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 山影里啼。”……文学能用 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 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 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 士比亚、歌德、泰戈尔、 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 、沈从文、川端康成…… 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 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 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 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 、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 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 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 提高。情调属于审美范畴 。 现在的理论与现在的 文学都在追求思想——思 想的深刻性。中国人对思 想的深刻性的追求甚至到 了变态的程度。一些看似 深刻的东西,甚至离开了 常识。这种气氛是怎么形 成的?我这里只说,文学 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 思想,还有审美。作为完 美的人性,这两者同等重 要。 关于美和美感,我认 为美感的力量绝不亚于思 想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中国的 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 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 非常矫情的字眼。现在的 中学语文选课文,很难从 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里选 出一些文本,只能从现代 作家的作品里选一些文本 。为什么?现在的作家很 少有适合给中学生看的散 文和小说,因为里边都有 一些很脏的东西。我在许 多地方都表达过这样一个 观点:中国作家把丑和脏 混为一谈。西方的文学和 艺术一直在写丑,这是没 有问题的,丑是它里面很 重要的一脉,但是它不写 脏。丑和脏是两个完全不 同的概念。比如说这个人 长得很丑,但并不意味着 这个人很脏。非常令人惋 惜的是中国现在有许多作 家对这两个概念区别不开 。另外,中国作家还有一 对概念区别不开,就是“ 虚伪”和“假”。虚伪是道 德品质的问题,假是一个 必要的东西。当人类第一 次把一片树叶遮在他的羞 处时,假就已经开始了。 他并没有说我的身体在炎 热的天气之下,为什么还 要拿个东西遮住,拿掉不 是更真实吗?但是不,这 是文明的开始,这是文明 的第一步。“假”从这个地 方已经开始了。 情感。悲悯情怀(或叫 悲悯精神)是文学的一个 古老的命题。我以为,任 何一个古老的命题——如 果的确能称得上古老的话 ,它肯定也是一个永恒的 问题。我甚至认定,文学 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 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它的基 本属性之一,它才被称为 文学,也才能够成为一种 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 的意识形态的。 在我们看来,陈旧的 问题中,恰恰有着许多至 关重要,甚至是与文学的 生命休戚相关的问题。而 正是因为这样的基本问题 ,所以又是我们极容易忽 略的问题。进入这个具有 强烈现代性的时代之后, 人们遗忘与反叛历史的心 理日益加重,在每时每刻 去亲近新东西的同时,将 过去的一切几乎都要废弃 掉了。 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 神),就正在被废弃掉。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说这 一情怀、这一精神。 对于文学而言,这不 是一个什么其他的问题, 而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我对现代形态的文学 深表好感。因为,是它们 看到了古典形态之下的文 学的种种限制,甚至是种 种浅薄之处。现代派文学 决心结束巴尔扎克、狄更 斯的时代,自然有着极大 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是现代形态的文学,大大 地扩展了文学的主题领域 ,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形 态的文学,帮助我们获得 了更深的思想深度。我们 从对一般社会问题、人生 问题、伦理问题的关注, 走向了较为形而上的层面 。我们开始通过文学来观 看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 —这些状态是从人类开始 了自己的历史的那一天就 已存在了的,而且必将继 续存在。正是与哲学交汇 的现代形态的文学帮我们 脱离了许多实用主义的纠 缠,而在苍茫深处,看到 了这一切永在,看到了我 们的宿命、我们的悲剧性 的历史。然而,我们又会 常常在内心诅咒现代形态 的文学,因为,是它将文 学带进了冷漠甚至是冷酷 。也许,这并不是它的本 意——它的本意还可能是 揭露冷漠与冷酷的,但它 在阅读效果上,就是如此 。对零度写作的世界性认 同,一方面,使文学获得 了所谓的客观性,一方面 使文学失去了古典的温馨 与温暖。现如今,这样的 文学,已再也不能成为漂 泊者的港湾、荒漠旅人的 绿洲。文学已不能再庇护 我们,已不能再慰藉我们 ,已不能再纯净我们。我 们在那些目光呆滞、行动 孤僻、木讷的、冷漠的、 对周围世界无动于衷的形 象面前,以及直接面对那 些阴暗潮湿、肮脏不堪的 生存环境时,我们所能有 的是一种地老天荒的凄清 与情感的枯寂。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 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 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 激情、热情、同情……损 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 情感。无论是社会还是个 人,都在止不住地加深着 冷漠的色彩。冷漠甚至不 再仅仅是一种人际态度, 已经成为新人类的一种心 理和生理反应。人的孤独 感已达到哲学与生活的双 重层面。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 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 童(所谓的“新新人类”)都 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 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 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 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 )。什么叫“同情”?同情就 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 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 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 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 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 、援助之时或在完成了这 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 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在 富有快感地流过,并且因 为实施了他的高尚的行为 ,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 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 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 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 尚的行为。我们已看到, 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 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 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 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 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 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 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 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 出一例。 在这一情状之下,文 学有责任在实际上而不是 在理论上做一点挽救性的 工作。况且,文学在天性 中本就具有这一特长,它 何乐而不为呢?现代形态 的小说家们的过于形而上 的人道主义,在客观效果 上,可能恰恰是对情感弱 化之趋势的推波助澜。我 们在目睹现代小说残酷地 揭示了人类的存在的所谓 实况而又不能给予出路之 后,我们所能产生的无论 如何也很难是悲悯,而只 是冷漠,甚至是无望。现 代派理论对现代小说的阐 释无论多么深刻,它在效 果上的那种推动情感进一 步冷漠化的作用却是无法 否认的。大概正是因为如 此,人们才创造了《廊桥 遗梦》《泰坦尼克号》《 克莱默夫妇》之类能够让 人直接体味到悲悯但也许 并不高级的作品。 文学没有理由否认情 感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 值,也没有理由否定情感 在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情 感问题并不轻于诸如“历 史的发展是茫然的”“死亡 意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之类所谓人类的基本的 存在问题。它一样也是人 类存在的基本问题。既然 现代形态的文学反复声称 只有它才是真实的,就不 能不看到情感是真实的、 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 本组成部分——从某种意 义上讲,这个世界上所发 生的一切皆是与情感不可 分割的。



文学: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代序)
草房子
第一章 秃鹤
第二章 纸月
第三章 白雀(一)
第四章 艾地
第五章 红门(一)
第六章 细马
第七章 白雀(二)
第八章 红门(二)
第九章 药寮
阿雏
红葫芦
蓝花
泥鳅
月白风清
芦花鞋
山羊不吃天堂草
细米
追随永恒(代跋)



草房子 那是1962年8月的一个 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 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 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 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 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 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 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 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 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 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 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 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 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 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 ,远远地离开这里——他 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 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 第一章秃鹤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 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 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 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 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 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 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 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 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 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 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 。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 ,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 ,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 老师们停住了脚步,在一 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 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 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 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 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 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 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 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 ,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 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 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里, 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 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 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 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 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 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 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 ,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 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 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 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 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 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 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 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 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 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 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 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 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 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 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 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 ,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 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 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 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 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 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 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 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 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 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 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 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 ,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 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 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 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 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 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 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 。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 鹤就会数道:“一回了…… ,,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 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 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 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 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 ,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 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 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 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 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 。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 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 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 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 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用刀 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 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 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 的头,这块肉就归你。” 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 来。秃鹤说:“你先把肉 给我。”丁四说:“先让我 摸,然后再把肉给你。” 秃鹤说:“不,先把肉给 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 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 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 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 是一块好肉!但秃鹤却用 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 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 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 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 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 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 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 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 竞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 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 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 了。 秃鹤不再快活了。 那天下大雨,秃鹤没 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 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 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 鹤的头,就分外亮。同打 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 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 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 ,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 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 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 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 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 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 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 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 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 片竹林里。 雨沙沙沙打在竹叶上 ,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 的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 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 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 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 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秃鹤捡起一块瓦片, 砸了过去,惊得那几只鸭 子拍着翅膀往远处游去。 秃鹤又接二连三地砸出去 六七块瓦片,直到他的瓦 片再也惊动不了那几只鸭 子,他才罢手。他感到有 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 课,他才走向教室。 …… P1-3



追随永恒(代跋)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 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 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 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 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 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 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 ,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 庄严感与沉重感的。我们 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 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 ,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 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 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 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 无法适应的焦虑。 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 示怀疑。 作为一般的,或者说 是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说法 ,我认为这一命题可能是 成立的。因为,有目共睹 ,今天的孩子其生存环境 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 们所面对的世界,已不再 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 ;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 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 昨日的孩子,,相比,都 起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如果我们一旦 将它作为一个抽象性的或 者说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 提出时,我则认为它是不 能成立的。我的观点很明 确——在许多地方,我都 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今天 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 至于与明天的孩子相比, 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 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对这样一个大家乐 于谈论并从不加怀疑的命 题耿耿于怀,并提出疑问 ,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 极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 响着我们的思维取向、观 察生活的态度、体验生活 的方式乃至我们到底如何 来理解“文学”。 遗憾的是,在这短小 的篇幅里我根本无法来论 证我的观点。我只能简单 地说出一个结论:今天的 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 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 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 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 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 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 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 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 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 的改变而已。 由此推论下来,孩子 ——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 ,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 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 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 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 、游驻聚散、悲悯情怀、 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 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 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 爱……总而言之,自有文 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 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 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 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 效——我们大概也很难再 有新的感动招数。 那轮金色的天体,从 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 ,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 动情。而这轮金色的天体 ,早已存在,而且必将还 会与我们人类一起同在。 从前的孩子因它而感动过 ,今天的这些被我们描绘 为在现代化情景中变得我 们不敢相认的孩子,依然 会因它而感动,到明日, 那些又不知在什么情景中 存在的孩子,也一定会因 它而感动。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 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 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 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 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 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 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 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 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 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 。感动今世,并非要一定 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 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 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 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 定要在写他们处在今天的 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 时,才能感动他们。若“ 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 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 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 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 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 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 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 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 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 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 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 去了吗? 再说,感动今世,未 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 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 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 与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 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 孩子的处境做是非判断、 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 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 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 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我 们何不这样问一问:当那 个曾使现在的孩子感到痛 苦的某种具体的处境明日 不复存在了呢——肯定会 消亡的——你的作品将又 如何?还能继续感动后世 吗?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 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 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 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 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 ,总会感动人的。你不必 为你不熟悉今天的孩子的 生活而感到不安(事实上 ,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对今 天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一无 所知)。你有你的生活— —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 ,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 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 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 学的写作行为。即使你想 完全熟悉今日孩子的生活 (而这在实际上也是不可 能的),你也应该有你的 自己的方式——走近的方 式、介入的方式、洞察和 了悟的方式。我们唯一要 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 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 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在 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 了。 追随永恒一一我们应 当这样提醒自己。



本书收录了曹文轩具 有代表性的中短篇故事。 故事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始 终透露着淳朴的美感。作 者的作品关注人本身,具 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在人 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的当 今社会,显得格外弥足珍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