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丛书甘祖昌精神
书号9787511565983
出版社人民日报
出版日期 2021-06
中图法分类号 K825.2
作者/译者编者:王钰鑫--吉铠东-责编:
版次/印次1
开本

¥39.80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 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 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 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 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必须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 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精神是一个不断生成 和发展的概念,是历史的、 具体的精神文化存在。在一 定意义上说,伟大的中国精 神需要通过典型人物、模范 人物来集中体现,伟大的中 国精神的构筑和传承也离不 开典型人物、模范人物。甘 祖昌同志就是这样的典型人 物、模范人物,甘祖昌精神 就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甘祖昌同志是一名普通 平凡而又具有高尚品格的共 产党人,又是一位戎马半生 、位居高阁却又解甲归田、 无私奉献的“农民将军”。甘 祖昌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其事迹体现了对党的事 业的无限忠诚、对家乡建设 的无限热爱,以及身体力行 的愚公移山精神,一件件一 桩桩,点点滴滴,无不体现 了他的农民本色和共产党员 情怀,在全国树立起一面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征 途不歇脚的光辉旗帜。。甘 祖昌同志在成长的历程中, 逐渐凝结成了具有恒久价值 而又熠熠生辉的甘祖昌精神 。甘祖昌精神就是甘祖昌同 志崇高人格的升华、奉献境 界的彰显、对党忠诚的践行 ,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 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中 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高度契合、同频共振,既 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 要内容,也是中国精神谱系 的有机组成,是新时代构筑 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宝贵 精神资源,是兴国之魂、强 国之魂的内在要素。 弘扬、传承甘祖昌精神 是时代的呼唤,是提振当代 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推进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2013年9月26日下午3时 ,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 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 得者时饱含深情地说:“我 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 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 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 ,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 的感动。”接着,习近平总 书记向在场的300多位与会 者介绍:“甘祖昌是我们共 和国的开国将军,江西籍的 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 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 当农民。我当小学生时就有 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 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 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 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 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 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 我感到很欣慰。”接着,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 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 ,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 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就 实际上提出了弘扬、传承甘 祖昌精神的时代课题。 甘祖昌精神是凝聚人心 、发展事业的不竭动力,必 须大力弘扬、积极践行。今 天回过头来看,甘祖昌精神 自其生成之日起,就开启了 广泛传播的进程,产生了实 际成效。甘祖昌同志的夫人 龚全珍同志以及他们的女儿 是甘祖昌精神最早的弘扬者 和践行者。龚全珍同志在为 女儿甘仁荣的《父亲甘祖昌 》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 我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 ,跟我一道去做对人民有益 的事情,把甘祖昌精神代代 传承下去。”甘祖昌同志的 女儿们在2013年曾为《将 军农民甘祖昌》一书撰文, 她们如是说:“爸爸甘祖昌 离开我们整整27个春秋了, 在这27个年头里,我们的妈 妈龚全珍一直坚强地传承着 爸爸的精神,坚守信念,牢 记宗旨,甘于平凡,微言仗 义。直至耄耋之年,依然像 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 人;像蜜蜂那样采蜜,为众 辛苦为众忙;像春蚕吐丝那 样,一心只为他们御风寒。 从而,用自己的品格和信仰 凸现了人性之善,党性之美 ”,“感谢爸爸妈妈给我们留 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将永远传承下去,进一 步发扬光大”。。“我觉得父 亲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这种 爱高大、深远、无私、透彻 ,他虽然没有待在家里陪伴 儿女,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 虽然没有给儿女房产和金钱 ,却把无限的精神财富传给 了后代。”。与此同时,在 沿背村,不论是老人还是孩 子,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姑娘 ,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普通老 百姓,人人会讲甘祖昌夫妇 的故事,人人都是甘祖昌精 神的传播者和传承者,这见 证着甘祖昌精神深厚的群众 基础和强大的生机活力。 为了更好地缅怀甘祖昌 将军,学习甘祖昌将军的事 迹和精神,早在2011年, 莲花县委、县政府就专门设 立了“农民将军甘祖昌先进 事迹陈列室”,以实物、照 片以及影音资料为布展手段 ,生动再现甘祖昌同志从农 民到将军,从将军到农民的 场景。近年来,为贯彻好落 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 示精神,江西省委和萍乡市 委充分利用甘祖昌精神这一 宝贵的红色资源,全力推进 甘祖昌干部学院建设,在传 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员干部 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 育、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 干部学院方面做了有益的探 索和实践。这成为新时代弘 扬甘祖昌精神的重要载体和 平台。 新时代更好地弘扬、传 承甘祖昌精神,首要的是在 学理上明晰其形成发展、科 学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 值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说, 要回答“甘祖昌精神从哪里 来”“甘祖昌精神是什么”“甘 祖昌精神有何价值”“怎样对 待甘祖昌精神”等一系列基 本问题。《甘祖昌精神》这 本书就是为了在这些问题上 有所探索、有所回答,坚持 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 生动、通俗的叙述方式,为 推动甘祖昌精神宣传普及尽 绵薄之力,为广大党员干部 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一本兼具 理论性、思想性和通俗性的 读物。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 忆的红土地。在这片红土地 上,有一个地方叫莲花县。 莲花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 乡市南部,东北与安福县接 壤,东南与永新县毗邻,西 南与湖南省茶陵县、攸县相 连,北面与芦溪县交界。这 里既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 收起义的策源地,亦是井冈 山革命斗争的创始地,也是 中共湘赣省委的诞生地。近 代以来,在莲江河畔,诞生 了一批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 其中,有一位老红军的故事 令人颇为动容,使习近平总 书记“深受影响”。。这位老 红军就是甘祖昌同志。 甘祖昌同志是一名普通 平凡而又具有高尚品格的共 产党人,又是一位戎马半生 、位居高阁却又解甲归田、 无私奉献的“农民将军”。甘 祖昌同志的一生,经历了“ 三次长征”和“三次艰苦创业 ”。“三次长征”是指:红六 军团率先、殿后顽强地完成 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三 五九旅南下北返,创建了鄂 南、湘东抗日根据地,九死 一生完成两万七千里长征; 跟随王震同志向新疆大进军 ,克服严酷环境,粉碎武装 叛乱,保卫新疆。“三次艰 苦创业”是指:三五九旅南 泥湾大生产运动,甘祖昌同 志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三年多时间里把南泥湾的荒 山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建设新疆,开荒造田,兴办 农、工、商、学,发展经济 ,开创了我国屯垦戍边的新 纪元;解甲归田,因长期伤 病坚决辞去领导工作,回乡 当农民,为改变家乡落后面 貌出力。然而,甘祖昌同志 常常说:“我能幸存下来已 经很幸福了,想想那些为国 捐躯的战友,我做的还不够 。”。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 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 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 要讲话,明确指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并进一 步阐释“这就是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历史地看,中华民族具有 重视精神和精神生活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自觉做中国精神的忠实的 继承者和坚定的弘扬者,在 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 时期,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 精神的内涵,。使中国精神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甘祖 昌精神就是在这个历史过程 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综观 甘祖昌同志的一生,从江西 到延安,从新疆再回到江西 ,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 到农民,书写了精彩而传奇 的人生。甘祖昌同志的光辉 事迹被编入学校教材,并逐 步升华为一种精神——甘祖 昌精神。甘祖昌精神是甘祖 昌同志波澜壮阔的人生实践 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精神 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特 定时期的具体呈现。可以说 ,甘祖昌同志本是一名普通 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逐渐 凝结成了熠熠生辉的甘祖昌 精神。今天,甘祖昌精神已 经成为中国精神谱系和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族谱中的重 要内容,是中国精神和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 ,产生了深远影响。甘祖昌 精神教育了几代人,影响了 无数人,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



前言
第一章 甘祖昌其人其事
一、出身寒门苦难为伴
二、接触革命光荣入党
三、排除万难保障后勤
四、主动请缨辉煌长征
五、智取军火充实武装
六、大光纺织厂
七、抱病南下二次长征
八、服务新疆稳定粮银
九、解甲归田心系人民
第二章 甘祖昌精神的提出与诠释演化
一、甘祖昌精神的形成发展
二、甘祖昌精神的历史演化
第三章 甘祖昌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淡泊名利
二、艰苦奋斗
三、一生为党
四、一心为民
五、信念坚定
六、实事求是
第四章 甘祖昌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一、甘祖昌精神的历史地位
二、甘祖昌精神的当代价值
附录I 甘祖昌同志生平
附录Ⅱ 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
附录Ⅲ 并蒂莲花,暗香盈世——甘祖昌将军和夫人龚全珍的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甘祖昌其人其事 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 革命精神)是具体的而不是 抽象的,在中国精神(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 甘祖昌精神有着特有的地位 ,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中国 精神标定了甘祖昌精神独特 的历史地位和跨越时空的时 代价值。一般来说,根据主 体不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 神可以划分为地域类、事件 类、人物类等类型。甘祖昌 精神就属于人物类型的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今天,当 我们谈及甘祖昌精神的时候 ,一个生动、朴实的楷模形 象就会跃然于眼前。学习和 弘扬甘祖昌精神,我们首先 需要了解甘祖昌同志的成长 经历和成长故事,并从这些 经历和故事中汲取精神滋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红 色基因、沿着党和人民的事 业的方向继续前进,不断开 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出身寒门苦难为伴 1905年,甘祖昌出生在 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 莲江河畔一户贫穷的农民家 庭。莲花县风景优美,“七 分半山一分半田,一分水面 和庄园”是其地貌轮廓的总 体概括,素有“泸潇理学, 碧云文章”之誉。这里在古 代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 历,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 词歌赋。明朝著名地理学家 徐霞客亦曾到此一游,在他 的旅游日记中就记载了莲花 县的名山胜水。莲花县人杰 地灵,著名人物如南宋毁家 纾难、起兵勤王的吴希爽, 明朝理学家、文学家刘元卿 ,元朝名僧释惟则,末代帝 师朱益藩。。时至近代,尤 其是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 期,甘祖昌同志的家乡深受 革命浪潮的洗礼,走出了陈 竞进、贺国庆等一批革命英 雄。甘祖昌同志正是在这样 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 响下成长起来,并最终走上 了一条以“新民主主义一社 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为指向 的革命道路,终生为共产主 义事业奋斗不已,砥砺出具 有跨越时空价值的甘祖昌精 神。 甘祖昌同志的父亲名叫 甘信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 农民。他一生都与土地、庄 稼打交道,具有中国农民的 优良品质:朴实勤劳、任劳 任怨。甘信生的家里是比较 贫穷的,“只有几间土坯房 ,人多地少,只有一亩二分 田地和一片油茶山”。即便 是老天爷眷顾老百姓,一年 四季都风调雨顺,“收成好 的年份,也不够全家吃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旧中国,甘信生为了解决生 计问题,不得不“租种地主 家的16亩田地”,如果遇到 自然灾害,收成不好,迫不 得已只好“向地主借债”。。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分析 ,甘祖昌同志的家庭属于“ 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 ”:“其生活苦于自耕农,因 其食粮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 ,须租别人田地,或者出卖 一部分劳动力,或经营小商 ,以资弥补。春夏之间,青 黄不接,高利向别人借债, 重价向别人籴粮,较之自耕 农的无求于人,自然景遇要 苦。”。这个“半无产阶级” 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是我 们(指中国共产党)最接近 的朋友”。。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一旦条件成熟,甘祖 昌同志走上革命道路就具有 历史的必然性。 由于长年累月的过度劳 动,甘信生的身体每况愈下 ,后来不幸染上了哮喘病, 这对于贫困的九口之家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贫 困,甘信生不得不从事高强 度的劳动,这超出身体的承 受范围,自然就击垮了他的 身体。于是,甘祖昌同志的 母亲陈瑞英毅然挑起了家庭 的重担,撑起了家庭的半边 天。陈瑞英持家有方,是“ 里里外外一把手”,总能在 紧巴巴的生活中将这个家打 理得井井有条。陈瑞英的日 常劳动强度也非常大,完全 不亚于成年男子。在田地干 农活时,“常常黑衣、黑裤 、头裹白布,一身男子打扮 ,干活也跟男人一样,没日 没夜,力大劲足”。在勤勤 恳恳忙农活的同时,还要照 顾生病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 孩子。可以说,这是一位勤 劳、慈祥、善良、富有韧性 的中国传统女性。 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 ,农民阶级仍然是被统治阶 级。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 封建主义沉重的剥削,农民 阶级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尽 管甘信生夫妇一年到头起早 摸黑,埋头苦干,勤俭节约 ,一家人也只不过勉强“糊 口饭吃”,日子过得十分艰 难。在这个家庭中,甘祖昌 同志是长子,他还有四个弟 弟和两个妹妹。在那个时代 ,由于人多地少,人不敷出 ,甘祖昌同志家里生活的拮 据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对这 个大儿子,甘信生则寄予了 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 光宗耀祖、兴旺发达。因此 ,甘信生请了一个肚里有墨 水的老先生为其取名为甘祖 昌。陈瑞英则担心甘祖昌难 带大,就去附近庙中求了个 罗姓和尚收他为义徒,这样 他就又有了一个罗和尚的小 名。村里人都叫他“罗和尚” 。 如上便是甘祖昌同志家 世的简明扼要的介绍。 甘祖昌同志就是在这样 的家庭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 来的。然而,对于如此家道 消乏的家庭,上学读书自然 也是一件奢望的事情。幸运 的是,甘祖昌同志的舅舅非 常疼爱他,并对他们的父母 说:“孩子要让他读几句书 ,识几个字,不能像我们一 样是个睁眼瞎,我知道你们 日子过得艰难,给先生的学 米出不起,这你们不要发愁 ,我帮你们出了。”于是,“ 出粮、出油、出炭”,供给 甘祖昌同志上了村子里的私 塾。母亲陈瑞英也深知文化 的重要性,语重心长地叮嘱 :“孩子,要争气呀!不识 字可怜,受人欺负,你要用 心学习呀!”。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 甘祖昌同志念书非常用功, 加上天资聪敏,学习一年半 就超过了那些学习三四年的 孩子,这位聪慧的学生也深 得老师的喜爱,老师愿意加 倍多教。然而,由于家庭条 件实在太困难,几近糠豆不 赡,揭不开锅。陈瑞英无可 奈何之下,忍痛让甘祖昌同 志辍学,回家务农。然而, 老师觉得甘祖昌同志是个好 苗子,不忍心让他失去读书 的机会,就提出晚上教他读 书识字。于是,这个只有七 八岁的孩子在白天劳动之余 ,坚持夜读。这种“半工半 读”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半之 久。这就是甘祖昌同志的学 生时代,前后加起来,一共 只有三年短暂的学习时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 了9岁的时候,甘祖昌同志 就去给地主打长工。这期间 ,有一次因为没有吃饱饭, 饥肠辘辘两眼昏花的他在挑 粪时,不慎失足把粪弄倒了 ,没想到却因此遭到狠心的 地主一顿棍打,剧烈的疼痛 令他几乎昏死过去。。身体 上的伤痛可以慢慢消去,而 烙印在心中的疤痕却难以弥 合、释怀。到了10岁的时候 ,甘祖昌同志则遵照父亲的 意愿,去当了一名烧砖工, 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 重担。当时,他觉得只要学 会了一门手艺,生活就会变 好。可是,他学了三年,也 有了手艺,却依然没有钱买 砖瓦盖房子,于是,希望像 肥皂泡泡一样破灭了。。这 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诗人梅尧 臣的诗——《陶者》:“陶 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 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此时,13岁的甘祖昌,或许 已经萌发了这样的疑惑:为 何劳动者如此贫困潦倒?为 何人世间如此不公平? P7-11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甘祖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 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 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精 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形态和 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不褪 色、跨越时空的价值。 2018年初,我接到参与撰 写“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丛 书”的写作任务,在众多题 目中让我产生巨大兴趣的就 是甘祖昌精神。一方面的原 因是,甘祖昌同志是江西人 ,而我与江西有着很深的缘 分,内心深处有着莫名的情 愫。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甘 祖昌是一名普通平凡而又具 有高尚品格的共产党人,又 是一位戎马半生、位居高阁 却又解甲归田、无私奉献的 “农民将军”。从农民到将军 ,又从将军到农民,他的光 辉事迹被编入学校教材,其 精神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今 天,仍然很有必要讲述其事 迹,凝练其精神,并将其传 承下去。作为青年学者,我 们义不容辞。 对于甘祖昌精神的传承 和弘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 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 有通俗读物《将军农民甘祖 昌》、电视剧《初心》、电 影《有这样一位将军》等一 批优秀文艺作品,也有甘祖 昌干部学院等一批现实载体 ,还有无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践行者,他们在甘祖昌精神 的传承和弘扬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我们写《甘祖昌精神 》这本书,最直接的目的就 是更好地去传承和弘扬甘祖 昌精神,为红色基因传承、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宣传 普及做点努力。当然,认识 和把握甘祖昌精神,也是认 识和把握中国实际的题中之 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 出的,“观察和认识中国, 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 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 我国的历史,脱离了我国的 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 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 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 国的”。 在写作中,我们坚持史 论结合的原则,把甘祖昌精 神的生成、发展和演化过程 置于甘祖昌同志个人的成长 经历之中,置于中国社会发 展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演进之 中,也就是说,把甘祖昌精 神同其现实基础有机结合起 来,致力于把通俗性、思想 性和学理性结合起来。在研 究和写作中,我们致力于从 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等 维度对“什么是甘祖昌精神” “甘祖昌精神有何价值和意 义”“怎样对待甘祖昌精神” 等基本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 回答,既在学理上进行深刻 分析从而深化对甘祖昌精神 的认识,也在通俗性上下功 夫以推动甘祖昌精神的宣传 普及,进而使甘祖昌精神转 化成物质力量,形成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强大合力。 为了写好这本兼具思想 性、学理性和通俗性的著作 ,我们尽可能地搜集了与甘 祖昌同志相关的各类出版物 ,并进行了适当的分工。第 一章由吉铠东执笔,第二章 由吉铠东、王钰鑫执笔,第 三章和第四章由王钰鑫执笔 ,全书由王钰鑫进行统稿。 这为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 很好的条件。同时,写作过 程中还有幸得到江西教育出 版社张延同志的诸多帮助, 了解了大量关于甘祖昌同志 的生平事迹及其夫人龚全珍 同志的感人事迹。尤其要感 谢的是甘祖昌同志的女儿甘 仁荣女士,她在本书的写作 和修改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帮 助,两次认真审读书稿并提 出具体修改意见。2019年 ,甘仁荣女士编著的《父亲 甘祖昌》由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披露了大量鲜活、权 威的素材,为本书的写作提 供了极大便利,在此特别致 谢。此外,还要感谢江西师 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黎丰辉、 杜丽杰,在资料收集和编校 中做了工作。 在这里,我想说,对甘 祖昌夫妇的先进事迹,了解 得越多就会越感动、越震撼 ,也越发觉得做这份工作很 有意义。如今,这本书即将 完成,也使我的心灵得到了 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使自己 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更 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所从事 的事业的伟大与崇高。这就 是甘祖昌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 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 读者谅解。 王钰鑫 2020年8月于江西南昌瑶 湖之畔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甘祖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 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 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精 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形态和 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不褪 色、跨越时空的价值。本书 从甘祖昌其人其事、甘祖昌 精神的提出与诠释演化、甘 祖昌精神的科学内涵、甘祖 昌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 值等方面,对甘祖昌精神进 行了深入阐释,有助于广大 党员和领导干部理解、弘扬 和传承甘祖昌精神,自觉做 中国精神的忠实的继承者和 坚定的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