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4952/5299570-fm.jpg&sn=0acfbd7a8f40a1d0aec954f755700455)
![#](/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4952/5299570-fm.jpg&sn=0acfbd7a8f40a1d0aec954f755700455)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传 递信息和情感的书信,从口 信、结绳通信、符号通信等 早期形态,发展到泥板家书 、简牍家书、绢帛家书、羊 皮纸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 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书 信以内容丰富、传递便捷、 保存可靠等特点成为人类文 明的珍贵遗产,为人际交往 增添了辽阔的想象空间,同 时也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原始 档案。家书既是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 神文化遗产的题中之意。在 浩如烟海的家书史料中,隐 藏着一条珍贵的党史研究线 索——家书中的信仰传承, 这其中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本书收录了包括建党百 年来老一辈革命家家书、革 命烈士家书以及普通党员的 家书,可以说汇集了家书中 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精华。 通过家书原文和相关时代背 景与情感线索的梳理解读, 将波澜壮阔的党史与新中国 史以生动真挚的话语娓娓道 来,入情入理,真实自然。 从这些家书中感受到的是作 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 无畏牺牲的热血激情。正是 有了这种信仰,才有了各阶 层民众空前团结在中国共产 党的旗帜下,为了新中国的 成立与建设而前赴后继、鞠 躬尽瘁;才有了中国共产党 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才能 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在 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 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 党,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 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 八届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 学习时引用了赵一曼烈士的 家书,指出,“这些革命烈 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 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 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 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 读一读、想一想。”百年大 党能走到今天,凝聚9000 多万党员,靠的是对信仰的 坚持。2021年是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周年,是每一个 党员深入思考我们的党因何 而来并梳理信仰脉络的关键 时间节点。因此,本书更深 远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为 我们的追寻思考提供了一条 穿行历史的隧道,从中我们 可以深切感受到熠熠生辉的 信仰之光。 本书的编著者张丁是历 史学专业科班出身,早年做 过史学刊物的编辑,对党史 、国史较为熟悉,后来从事 过多年的新闻工作,视野宽 广。2005年初,张丁牵头 发起一项抢救民间家书的文 化项目,邀请我作为倡议人 之一,与费孝通、季羡林、 任继愈等四十余位文化名人 共同倡议抢救家书。我参加 了该项目的启动仪式并致辞 ,不久又参加了他主编的《 红色家书》首发式,也发了 言。十多年来,张丁专注于 家书的收集与研究,很快就 收集了数万封家书,产生了 较大的社会影响,后来被中 国人民大学引进,并且成立 了家书博物馆。近年来,他 又出版了《抗战家书》《廉 政家书》等多部家书作品,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张 丁在他所开创的家书园地辛 勤耕耘,不仅为国家保护了 一笔重要文化遗产,而且为 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他 所收集整理的家书无论是对 于史学等学科进行学术研究 ,还是进行社会教育,尤其 是党员和青少年教育,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 流露,理想、信念、价值观 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会在家 书中有所表露。我高兴地看 到,在建党百年之际,张丁 精心梳理了反映共产党人信 仰的家书,为大家奉献了一 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 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共 党史的认识,有助于新时代 党的建设,同时也可以深化 对于家书文化的理解,非常 值得一读。 谢春涛 2021年1月
上篇:为了民族的解放
1921—1949
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母亲(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母亲(1923年1月10日)
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妻子、姐姐等(1928年3月)
吾将吾身交吾党
——贺锦斋致弟弟(1928年9月7日)
我们是真理的追求者
——高文华致父亲(1929年12月22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
——刘伯坚致凤笙大嫂等(1935年3月16日)
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
——韩雅兰致父母亲(1937年4月18日)
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
——左权致母亲(1937年12月3日)
慨然离家谋国
——陈毅致大嫂李白文(1937年12月29日)
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符克致爸爸、大哥(1939年2月21日)
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金方昌致胞兄金永昌、金默生(1940年12月2日)
国不保,家何能存?
——孙晓梅致姨母(1941年5月1日)
我俩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伟大的爱
——彭雪枫致未婚妻林颖(1941年9月6日)
为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们谋幸福、求自由
——王墉致母亲(1946年3月13日)
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
——冯庭楷致樟、榕二兄(1946年4月25日)
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
——许英致母亲(1948年8月20日)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江竹筠致谭竹安(1949年8月27日)
没入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
——郭天栋致父母亲(1949年3月3日)
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9年5月27日)
中篇: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
1949—1978
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毛岸英致表舅向三立(1949年10月24日)
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
——罗荣桓致女儿罗玉英(1949年12月7日)
烈属的照顾是全国范围内的事
——毛泽东致族叔毛逸民(1950年5月8日)
不立功不下战场
——黄继光致母亲(1952年4月29日)
为达到理想而斗争
——卢冬致姐姐卢诗雅(1952年10月27日)
担负起他未完成的事业
——黄海明致婆母(1953年2月1日)
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
——徐特立致女儿徐静涵(1953年9月28日)
不要辜负了光荣的共产党员称号
——邓颖超致侄子周尔均(1954年1月24日)
真正迈到党的门里
——张凤九致哥哥张伶九(1959年4月5日)
做一个红透专深的共产党员
——吴玉章致孙子孙女本立、本渊、本浔、本蓉(节选)(1960年2月1日)
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刘少奇致女儿刘平平(1963年5月9日)
毫无保留地履行党员义务
——张敬人、朱锷致儿子张小布(节选)(1964年10月18日)
下篇: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1978—2020
我们的事业是很有希望的
——汤钦训致弟弟汤文藻、弟媳宾金琼(1979年3月18日)
生怕辜负国家和党的托付
——袁振民致弟弟袁振新(1984年1月28日)
在党安排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点贡献
——孔繁森致女儿孔玲(1993年9月20日)
马列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
——钱学森致堂妹钱学敏(1995年4月13日)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
——吴润身致侄子碾孩、侄媳杏琴(节选)(1995年9月20日)
建设强大祖国义不容辞
——彭攀桂致儿子彭朝阳、儿媳吴晓东(1997年6月10日)
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讲半个“不”字
——宋乃龙致即将出生的孩子阅阅(2015年7月7日)
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
——张钊致妈妈(2017年7月6日)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不会改变
——杨万义致姐姐杨前进(2017年8月20日)
唱响更高亢的主旋律
——余音致外公焦裕禄(2019年4月4日)
在使命面前,“害怕”这个词必须放下
——曹晓英致儿子(2020年1月22日)
没有国泰民安,哪有家庭幸福
——洪余德致父亲(2020年1月28日)
我既是爸妈的儿女,也是共产党的儿女
——谢燕致妈妈(2020年1月29日)
为您的进步感到骄傲
——许光辉致儿子许诗琨(2020年1月31日)
在抗疫之战中,坚定逆行
——王俊伟致妻子王小娇(2020年2月5日)
没想到柔弱的你今天却先上了战场
——胡清强致妻子李娜(2020年2月7日)
身为党员,女儿义无反顾
——毛丹致父母、爱人和孩子(2020年2月13日)
我无比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璠与妻子朱然互通家书(2020年2月26日、27日)
千千万万个“逆行者”之一
——周馨瑜致儿子柄坤(2020年2月26日)
父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 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 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 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 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 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 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 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 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 。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 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末 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 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 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 ,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 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 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但 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 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 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 ,恐难成望。 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 已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 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 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 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起程, 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 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 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 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 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 ,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 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至 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 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 所,此事即可成功,彼即当 作罢论。 昨胜先妹妹来函云陈宅 有北迁之举,不知事可实否 ?仪芳读书事,乃儿为终身 之谋,前虽函促达泉大哥③ ,彼对儿无正式答复,可怪 ! 1917年11月7日,俄国彼 得格勒(今圣彼得堡)爆发了 武装起义,以列宁为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推翻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这一天是俄历 10月25日,因此被称为“十 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 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 放运动指引了方向。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 息很快传到了中国,使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 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新 文化运动由此有了新的内容 ,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 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新青年》以大量篇幅刊登了 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社 会主义的理论文章。特别是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 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各地出现了一批宣传马列主 义的革命团体,如马克思学 说研究会、觉悟社、新民学 会、俄罗斯研究会等。 1920年8月22日,毛泽东 、彭璜、何叔衡、方维夏等 人在长沙发起成立了革命团 体“俄罗斯研究会”。该会以 “研究俄罗斯一切事情”为宗 旨,派人赴北京与俄国代表 接触,联系留俄考察事宜; 收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和工 农政府的书籍,供会员阅读 ;介绍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 前往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 研究会的工作推进了湖南建 党和各项革命工作。 任弼时,1904年生,原 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 1920年8月加入“俄罗斯研究 会”。经研究会介绍,他到 上海参加俄语学习班,在那 里加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1年5月,任弼时自上 海乘船,与刘少奇、萧劲光 等一起,取道日本,赴苏留 学。出发之前,他给父亲写 了上面这封家书。P3-5
百年大党能走到今天, 凝聚9000多万党员,靠的 是对信仰的坚持。2021年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是每一个党员深入思考我 们的党因何而来并梳理信仰 脉络的关键时间节点。因此 .本书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在于,它为我们的追寻思考 提供了一条穿行历史的隧道 ,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 熠熠生辉的信仰之光。 ——谢春涛 中央党校(国 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捧读这本书,了解家书 及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 身边的历史和党的历史。这 些家书是百年来一代代共产 党人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 实物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 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珍贵档 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君如 中央党校原 副校长
在百年大党的发展历程 中,千百万共产党员用鲜血 和生命写就的家书,是加强 党的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 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本书稿收录百年的家书 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党 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及关键 事件,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信 仰史与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