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礼赞 奋进的凯 歌——致敬共和国勋章、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这是一个个熠熠生辉 的名字,这是一段段感人 至深的事迹—— 70年峥嵘岁月,他们 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 ,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连。 70年华彩年轮,他们 守初心、担使命,以卓越 功勋和崇高精神感召亿万 国人,汇成助推国家发展 进步的雄浑力量。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作为共和国勋 章、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 者,即将走进国家殿堂, 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 ! 征程与功勋 2019年7月26日,北京 京西宾馆,一张照片定格 珍贵瞬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 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 议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当看到94岁的老英雄张 富清,习近平总书记俯下 身,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 ,深情地说:“你是全党 全国人民的楷模!”一时 间,掌声四起。 这是对英雄的致敬, 更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 张富清,94岁,原西 北野战军战士,曾在枪林 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赫 赫;从部队退役后,他选 择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 民,默默奉献……虽历经 风雨,老英雄仍坚守初心 ,不改本色,忠贞不渝。 千里之外的广西南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 年在中秋节前夕如愿来到 了军区军史馆,看望昔日 的战友,问候他们“中秋 快乐”。 烈士墙面前,李延年 驻足凝视良久。这位参加 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 争,为建立新中国、保卫 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的战 斗英雄轻抚着牺牲战友的 名字,眼里噙着泪水。随 后,他缓缓举起右手,庄 重地面向烈士墙敬了军礼 。 这是一名老兵饱含深 情的致敬,更是英雄向时 代展示的英姿。 新中国70年历程,多 少忠义志士为国鞠躬尽瘁 ,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 一生。 1967年6月17日,罗布 泊沙漠腹地,一声“东方 巨响”震惊世界:中国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速度世界第一。 这一天,让共和国勋 章获得者于敏终生难忘。 他曾隐姓埋名28年,将毕 生心血投入到国家核武器 研究事业当中,填补了中 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 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承载国家使命,身肩 千斤重担。一次核试验前 的讨论会上,压力和紧张 笼罩在人们心头。突然, 只听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于敏背诵起 了《出师表》。那一刻, 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 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 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 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1950年,24岁的黄旭华 人党转正,在汇报思想时 这样表明心志。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 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深 潜”报国30年:悄然离家 时,还是风华正茂;归来 与亲人相拥时,已是华发 满头。 在黄旭华和同事们的 共同努力下,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 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 护卫国土的‘冰下移动长城 ”。 “这辈子没有虚度,一 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黄旭华的话掷地有声 。 峥嵘皆本色,不悔是 初心。为了国家的强盛, 多少赤子燃烧了一生!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 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 一孙家栋说:“国家需要 。我就去做!”他被称为 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一 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紧紧相依,为我国突破卫 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 术等作出卓越贡献。 几十年潜心钻研传承 创新、甘冒风险以身试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得主屠呦呦执着一生, 让中医药造福全人类,89 岁仍在科技攻关一线孜孜 不辍,诠释着一名科学家 “心中有国家、造福无国 界”的大爱情怀。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 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 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 春的力量……”当年近九旬 的郭兰英再次唱响《我的 祖国》时,歌声依然如烈 火般炽热。这首被她称为 “生命之歌”的歌曲,唱出 了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和 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早已 成为所有中华儿女心中的 “生命之歌”。 赤诚与信仰 金秋九月,太行深处 ,硕果累累,玉米飘香。 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 田间,申纪兰像往常一样 ,穿上蓝色外套,和农民 们一起劳作。尽管90岁高 龄,她的一招一式却充满 力量。 申纪兰一生不曾离开 劳动,“勿忘人民、勿忘 劳动”的朴实名言,是这 位老共产党员毕生恪守的 信条。 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 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 “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 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 大贡献;她还是唯一连任 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诞生与成长,为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作出积极贡献… … 她像一棵劲松,坚韧 挺拔,用坚强与朴实在新 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传奇。 八百里太行,巍峨雄 奇,“传奇”仍在续写。 “我是农民的儿子,看 不得农民受苦……作为一 名党员,我有责任、有义 务为太行人民脱贫致富做 实事。”在这片光荣的土 地上,作为青年教师的李 保国早早就立下了“初心” 。 35年间,他每年深入 基层200多天,利用科技 兴农让140万亩荒山披绿 ,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让李 保国积劳成疾。最终,他 拖着疲惫的身体睡去,再 也没有醒来。 他是一粒种子,生根 开花,以赤诚为民的情怀 在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 朱彦夫1949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党龄与新中国 同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他失去四肢和左眼,成为 一级伤残军人,却拒绝躺 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转头 扎进山东淄博沂源县西里 镇的小山村,担任村支书 25年。 开山劈岭、治山改水… …失去双手的他,把老百 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 有双脚的他,带领老百姓 蹚出一条脱贫新路。 他说:“我这个条件只 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 ,就是守住阵地!” 使命在肩,哪里都是 光荣的阵地。 王继才守岛,王有德 守家。 开山岛上的生活是万 般“熬人”的,王继才却给 自己增添了一项升国旗的 任务——每一个清晨,他 和妻子王仕花迎着熹微晨 光早早起身,在祖国不可 或缺的方寸土地上,升国 旗、奏国歌。 在王继才登上开山岛 的第三十二年零13天,他 的生命永远定格。守岛, 就是守国,他那颗赤诚的 爱国之心,让岛上的国旗 永远猎猎飘扬。 在旁人看来,与风沙 抗争是王有德身上宿命般 的“偏执”。40多年来,即 使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沙进 人退、人进沙退的拉锯, 他从未放弃。 旁人看不到的是,风 沙吹不老心中信念:“多 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 ;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 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 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 价值!” 在广袤的国土,有多 少甘于平凡的无悔坚守, 有多少为国为民的满腔赤 诚! 维和烈士申亮亮,在 执行任务中遭遇恐怖袭击 ,汽车炸弹爆炸瞬间将战 友推离,用自己的生命换 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 县公安局副局长艾热提· 马木提,在搜捕公安部A 级逃犯时身负重伤,经全 力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在危难面前,他们作 出了相同的选择。用血肉 身躯铸就“祖国和人民的 利益高于一切”的新中国 军人和警察本色。 如今,已经83岁高龄 的王启民依旧每天早上来 到办公室。谈起正在开展 -的新技术研究,他劲头 十足。早在2015年,王启 民就正式退休,本可安享 晚年,但作为科技兴油保 稳产的大庆“新铁人”,他 选择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 。 大庆油田,这片“我为 祖国献石油”的黑土地, 从不缺少“铁人”式英雄。 在王启民身上,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薪火相传,为 新中国旌旗簇簇的岁月留 下了厚重一笔。 梦想与使命 2019年6月3日,塔克 拉玛干沙漠边的盐碱地, 袁隆平科研团队在这里试 种下“海水稻”。伴随着大 型机械的轰鸣,稻苗在这 片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地上 扎下了根。未来,黄沙戈 壁将“变身”成碧绿良田。 一切好似梦境。 而这个造梦者,就是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 袁隆平。 一直以来,袁隆平心 中有两个梦:“禾下乘凉 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梦”。他不仅让中国人将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 出贡献。 如今,89岁的袁隆平 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实 现梦想奋斗不息。 梦想缤纷,召唤着勇 敢追梦的民族! 2018年年底,云南贡 山传来喜讯:在党和国家 关怀扶持、社会各界倾力 相助下,独龙族宣告整族 脱贫,告别延续千年的贫 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 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时 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独龙族脱贫“带头人”“老 县长”高德荣豪情满怀, 畅谈“新梦想”:“我们要建 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把独龙江建成山青水绿、 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让 独龙族过上更加幸福美好 的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个人的梦想始终与国家的 梦想、民族的梦想相通。 “呜……”60多年前,当 拉响汽笛的巨轮驶离雅加 达海港时,印尼华侨王文 教却心绪难平。这个年仅 20岁的青年,带着让中国 羽毛球扬名世界的梦想, 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的怀 抱。 作为中国羽毛球队前 总教练,王文教是中国羽 毛球崛起的创造者和见证 者:56个世界单项冠军, 9个世界团体冠军。新中 国体育事业的光辉岁月, 激发着中国人民更加昂扬 向上的精气神。 奋斗的动力,让无数 梦想成真;使命的牵引, 使个人与国家紧紧相连。 头顶浩瀚星空,“人民 科学家”追梦不止。 过去15年,中国空间 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 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的梦 想正在照进现实:从探月 、落月到世界首次月背软 着陆探测,“嫦娥”团队自 主创新,不断突破,取得 五战五捷的辉煌成果,圆 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 奔月”梦想,在我国航天 史上写下精彩一页。 雄心不老,叶培建的 壮志依然指向灿烂星河— —到月球采样返回,环绕 火星探测并着陆、巡视勘 察,对木星进行探测…… 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梦 想无止境,建设世界航天 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脚踏黄沙泥土,“文物 保护杰出贡献者”勇担使 命。 半个多世纪里,江南 女子樊锦诗与大漠黄沙相 伴。自大学毕业后来到敦 煌这块土地,修复彩塑壁 画、建立数字敦煌,她全 身心投入对文化遗产的研 究、保护和弘扬,再未离 开。尽管她的乌丝已成白 发,却留住了莫高窟的美 丽容颜。 热情讴歌时代,“人民 艺术家”笔耕不辍。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 ,有燃烧的信念……”1953 年,19岁的青年作家王蒙 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用 小说《青春万岁》叩响新 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心门 ,展现了新中国朝气蓬勃 的精神风貌。从那时起, 王蒙怀着对祖国的满腔挚 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 纪的创作生涯,记录国家 成长,抒发时代心声。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 些时刻发出意味深长的回 响——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 类的历史上”,新中国成 立前夕,毛泽东同志的豪 迈宣示,在一代代中国人 民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变 为现实。 “对一切为党、为国家 、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 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 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 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 在耳,激发亿万人民奋勇 前行的巨大力量。 行程万里,初心依旧 ;追梦远方,使命不改。 让我们以英雄模范为 榜样,劾力同心、砥砺前 行,在新时代征程上奏响 中华儿女的奋进凯歌。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 电 记者 姜潇 黄玥 吴 光于) 《人民日报》(2019 年9月29日4版)
于敏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九十三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于敏走了
于敏:惊天事业,沉默人生
沉默是金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申纪兰 处处以身作则 事事为了人民
处处以身作则 事事为了人民
人民代表申纪兰
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申纪兰
癌症晚期仍赴京开会,去世前对县委书记留下重托
哪里有困难就应该到哪里去
孙家栋 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航天赤子孙家栋
家国有栋梁星辉耀东方
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
李延年 荣誉属于所有烈士
荣誉属于所有烈士
闪亮赤子心
李延年:从小猪倌到战斗英雄
专访抗美援朝作战“一级英雄”李延年
我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
张富清 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初心如炬
95岁高龄拿到“共和国勋章”,他却在镜头面前痛哭:功劳最大的不是我!
我要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
袁隆平 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超级稻造福人类
袁隆平家风:质朴与执着一脉相承
黄旭华 终生报国不言悔
终生报国不言悔
痴心不改强国梦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党的决定我从来没有含糊过
屠呦呦 与青蒿结缘 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与青蒿结缘 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没评上院士的屠呦呦,却拿了这个世纪大奖!比肩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秒赞!
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
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
我要把青蒿素“做透”
让中医造福全人类
钟南山 大医精诚写大爱
大医精诚写大爱
敢医敢言,生命至上
钟南山成长记
现实版“一门三进士”!钟南山不惜生命做逆行者,原来是传承了这样的好家风!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 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 的名字(国家勋章和国家 荣誉称号获得者)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 ,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 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 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 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 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 ,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 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 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 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 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 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 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 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 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 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世纪60年代。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 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 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 。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 ,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 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 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 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 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 。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 、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 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 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 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 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 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 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 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 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 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 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 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 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 。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 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 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 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核武器分册》记载: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 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 父”,于敏婉拒。他说, 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 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 读书爱问为什么。进人北 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 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 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 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 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 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 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 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 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 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 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 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 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 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 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 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 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 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 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 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 ,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 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 、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 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 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 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 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 ,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 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 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 弹、核武器小型化……这 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 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 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 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 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 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 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 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 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 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 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 ,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 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 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 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 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 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 字:“淡泊以明志,宁静 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 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 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 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 电 记者 董瑞丰) 《人民日报》(2019 年9月19日4版) P3-5
纪念建党百年重点图 书《功勋》是全党学习“ 共和同勋章”获得者先进 事迹的通俗读物,是全社 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读本。 《功勋》收录了《人 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公开 发表的文章,以讲故事的 方式生动记录了于敏、申 纪兰、孙家栋、李延年、 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 、屠呦呦、钟南山9位“共 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先进 事迹,是向他们学习的必 备图书。 国家设立“共和国勋章” ,授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没和保卫国家中作 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 勋的杰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