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5094/5426617-fm.jpg&sn=26a59460cf65aa6cdcc77261ffb55aca)
![#](/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5094/5426617-fm.jpg&sn=26a59460cf65aa6cdcc77261ffb55aca)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 克西姆维奇·别什科夫,苏 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 论家、学者。高尔基于 1868年3月16日出生在伏尔 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幼 年丧父,他跟母亲一起寄居 在外祖父家。十岁那年,高 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 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 、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 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 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 改造社会的真理并积极投身 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 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 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 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 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 篇小说《母亲》。1913年 ,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 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 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 随着革命出现的混乱、破坏 、无政府主义思潮及各种暴 力事件,高尔基与列宁及新 政权之间产生了矛盾。 1921年10月,由于疾病, 也由于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 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 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 ,在斯大林的安排下进行了 两次长途旅行观光,之后, 他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 ,他当选为作协主席。回国 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 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 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20 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 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 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36年6月18日,六十八岁 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 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 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 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 我的大学》)。早在19世纪 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 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 年至19lO年间,列宁到高尔 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 寓做客时,高尔基不止一次 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 年时期的生活。有一次,列 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 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 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 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 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 天,我会写出来……”不久 ,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 尔基的乳名)不幸的童年生 活。父亲去世后,阿廖沙跟 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这是 一个典型的市侩家庭,亲人 之间没有一点温情,为了利 益争吵不休,直至大打出手 ,最后他们分了家,母亲也 离家出走。在这个家里,只 有外祖母疼爱他。阿廖沙在 外祖父家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虽然他们最后都相继离去 了,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给了 幼小的阿廖沙深深的影响, 塑造了他不向丑恶现实屈膝 的性格,最终成长为一个坚 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 的人。后来,母亲回到家中 ,准备再婚。外祖父卖掉了 房子做她的嫁妆,从此阿廖 沙开始了颠沛的生活。继父 输光了财产,整天不务正业 ,甚至毒打母亲,还到学校 造谣说阿廖沙是小偷。在贫 病交加中,母亲去世了。从 此,阿廖沙告别了童年,走 向人间。 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 纪中后期苏联下层人民的生 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 难的认识,对社会和人生的 独特见解,内涵丰富,耐人 寻味,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 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第一章 前往尼日尼
第二章 在外祖父家
第三章 小茨冈之死
第四章 染房失火
第五章 分家之后
第六章 家庭斗争
第七章 两个上帝
第八章 奇怪的房客
第九章 建立新友谊
第十章 母亲归来
第十一章 父母的故事
第十二章 母亲再婚
第十三章 走向人间
《童年》读后感
参考答案
我的父亲被停放在一个 昏暗狭窄的房间里,就在那 扇窗户下面的地板上。 他穿着白衣裳,身子显 得特别长,光着的脚指头奇 怪地张开着,那双温柔的手 静静地平放在胸前,手指弯 曲着;快活的眼睛紧紧地闭 着,像两枚乌黑的铜币,慈 祥的面孔发黑了,牙齿难看 地龇着,让我害怕。 母亲只穿着一条裙子, 跪在那里,用我常爱拿来锯 西瓜皮的那把小黑梳子,缓 缓地把父亲那又长又软的头 发从前额往后脑勺梳着。她 不停地说着什么,声音低沉 而喑哑,那双灰色的眼睛好 像要融化了似的,大滴大滴 的眼泪直往下淌。 外祖母牵着我的手——她 是个又胖又圆的老太太,大 脑袋,大眼睛,鼻子软塌塌 的,有点滑稽可笑。她穿着 一身黑色的衣服,线条柔和 ,看起来很有趣。她也在哭 ,用一种特别的声调随声附 和着母亲痛哭。她全身颤抖 着,硬拽着我往父亲身边推 。我躲在她身后,死犟着不 肯去,我感到又窘又怕。 我是第一次看到大人们 如此难过,也弄不懂外祖母 磨叨的那些话究竟意味着什 么:“跟你爸爸道别吧,你 永远也见不到他了,亲爱的 孩子,他离开我们了,还那 么年轻,这么早就走了…… ” 这个时候,我因为一场 大病初愈,刚刚才能下地。 在我生病的时候(这个我有 些许记忆),父亲高高兴兴 地护理着我,可后来他却消 失得无影无踪,随后脾气古 怪的外祖母过来照顾我。 我问她:“你从哪儿来? ” 她回答说:“从上边的尼 日尼来,是坐船来的,可不 是走来的!水上可不能走呀 ,你这个小鬼头!” 这话真有趣,简直有点 莫名其妙。在我们家楼上住 着几个波斯人,他们一个个 都染了头发,还有大胡子。 在地下室里住着一个贩卖羊 皮的老头,他是个脸色蜡黄 的加尔梅克人,在楼梯的栏 杆上能骑着往下滑,要是摔 倒了,就翻着跟头滚下去。 对于这些事我一清二楚,但 这和水有什么关系?一切都 那么可笑,甚至是稀里糊涂 。 “为什么叫我小鬼头?” “因为你总爱没完没了地 吵吵闹闹!”她说完也笑了 。她说得又有趣又亲切和蔼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们 就成了好朋友,不过现在我 真希望她赶快带我逃离这个 充满悲伤的房间。 母亲的眼泪和号哭让我 感到心神不安,也让我感到 压抑,我第一次见到她变成 这副模样。她一向很严厉, 话语不多,衣着新鲜光亮、 利利索索;她个头高挑,像 一匹马;她身板硬朗,两只 胳膊特别有劲。可现在不知 为什么,就像变了一个人似 的,她满脸涨得通红,披头 散发,衣服也都撕破了。头 发原来梳得很平整,像一顶 光亮的大帽子,现在披散在 裸露的双肩上,遮着脸,编 辫子的那半头头发晃来荡去 ,轻扫着睡着了的父亲的脸 ,蓬头垢面。让人看着很不 舒服。我已经在屋里站了很 长时间,可她连眼皮都没抬 一下,更不用说看着我,只 是一个劲地梳着父亲的头发 ,痛哭得连喘气的劲都没有 了。 几个穿黑外套的乡下人 和一个警察往门里瞅了一眼 ,那警察阴阳怪气地叫道: “赶紧收拾!” 窗户上挂着一块黑色的 披肩,此时被风吹得像船帆 似的鼓胀起来。 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 划帆船,突然雷声大作,他 笑了起来,用膝头紧紧地夹 住我,大声喊道:“不要怕 ,我勇敢的大葱头,没有关 系的!” 想到这儿,我突然看见 母亲费力地从地板上站起来 ,可是没站稳,又仰面倒了 下去,头发散铺在地板上。 她双目紧闭,面孔铁青,也 像父亲似的一咧嘴: “滚出去,阿廖沙!关上 门。” 外祖母疾步奔向门口, 边匆忙推开我边喊道:“请 乡亲们看在基督的分上不要 打扰她,不要怕,请你们走 开吧!这里不是闹霍乱,是 女人在生孩子,亲人们,做 做好事吧!”P1-3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 传体三部曲之一。作品的主 人公阿廖沙就是作家本人。 这一形象不仅是高尔基早年 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俄国 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 练后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 概括性意义的艺术典型。 本册为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