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5179/5479817-fm.jpg&sn=448d1d0df3a1f6d737c519e4d2102d13)
![#](/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35179/5479817-fm.jpg&sn=448d1d0df3a1f6d737c519e4d2102d13)
阅读,是人一生应当具 备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一 种可贵的习惯和修养。为了 鼓励中学生广泛阅读,提高 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教育 部统编语文教材中推出了“ 名著导读”栏目,推荐的每 一部作品都堪称划时代的不 朽之作。 对尚处于名著阅读起步 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想顺利 征服这些“大部头”,完成教 材规定的阅读任务,并不是 件轻而易举的事。 首先,统编语文教材对 于中学生名著阅读,制定了 一整套专业、细致的要求。 比如,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 作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作 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社会背景、思想主题等,还 要了解写作手法和逻辑思路 等。要达到如此精细化的阅 读要求,中学生的知识体系 显然不够扎实全面。 其次,统编语文教材“名 著导读”栏目专门设立了“专 题探究”板块,采用任务群 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名著中 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进行深 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 达到掌握名著精髓、提高语 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这又是 一大难点,仅凭阅读课上老 师提纲挈领的指导,往往难 以达到理想效果。 最后,中学生在阅读名 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字 词及背景知识上的难点,如 ,生僻字词,有关历史、文 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 业词汇、术语、知识点等, 这些“拦路虎”增加了查阅负 担,往往也是孩子失去阅读 兴趣的重要原因。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科学 地阅读名著,全面掌握“名 著导读”中提到的阅读方法 ,顺利达到阅读目标,我们 为初捧名著的孩子们请来了 一位陪伴阅读全程的“老师” ——也就是这套“中学语文‘ 名著导读’阅读丛书”。 本系列以中学语文“名著 导读”教学要求为基础,在 忠实呈现文学名著的基础上 ,以旁批、脚注、专题探究 、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中 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掌握故 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 明写作手法、洞悉思想内涵 ,为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学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 趣,同时也为提高阅读和写 作应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一 全程批注读透整本书 采用全本批注的方式, 细致点评和解读作品的精彩 部分,帮助学生系统、全面 地理解名著,也为学生掌握 正确的阅读方法提供了示范 。 理清情节脉络 情节是小说类名著的筋 骨。旁批中的“情节线索”是 这类名著的核心批注点,旨 在帮助中学生理清故事发展 走向,提升逻辑分析与内容 概括能力。“情节线索”串联 起整本书的主要情节。单独 顺次阅读某一章的“情节线 索”,将了解这一章的结构 出路框架;顺次阅读全书的 “情节线索”,将对全书的情 节脉络和构思获得清晰认识 。旁批中的“情节点”则抓住 书中有价值的关键情节进行 赏析,确保读者“精彩不会 错过”。 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类名著 的生命与灵魂。为了帮助中 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小说 的各种人物形象,我们选出 相关精彩语段,从人物外貌 、对话、动作、行为、心理 等方面进行剖析,帮助中学 生深入理解名著的人物形象 ,提高人物描写技能。 了解环境背景 环境与背景是构成小说 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取 文中富有特色的景色、景物 、社会背景、风俗民情、人 物背景等片段,点出其写作 技巧,分析其在文中所起作 用,与学生共同体验环境描 写、背景交代之精妙。 欣赏艺术特色 每一部名著都有着文学 艺术上的“匠心所在”。我们 从文体特色、写作技巧、文 学风格等角度,具体而严谨 地分析作品的写作技法;从 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 维度,与中学生共赏文学之 美,同时启发中学生的写作 思维。 熟悉多种文体 对于《昆虫记》等科普 类名著,我们从传播科学知 识、阐明抽象事理、了解写 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批注。“ 问题清单”是根据说明或说 理的内容与逻辑,提炼、归 纳出书中的重要知识和理论 观点,旨在帮助中学生更加 准确、快速地读懂原著,并 对说明、说理的逻辑结构获 得清晰认识。另外还从科学 准确、说明方法、思想与议 论、文学表达等几个角度进 行解读。对于诗歌类名著, 旁批的重点聚焦于诗歌的表 现形式、语言、意象等的分 析与欣赏。纪实作品的批注 则重在帮助中学生了解文中 的事实或史实。 二 深度探究读与学并进 我们把统编语文教材“名 著导读”中“专题探究”板块 的任务要求,以及解答范例 附在书后,对全书富有文学 艺术及思想价值的部分进行 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帮 助学生从文学审美、写作技 巧、主题思想等方面,更加 透彻地理解名著,启迪思维 ,培养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 技能和习惯。 三 全面解析阅读无障碍 我们对书中出现的知识 难点,如生僻字词、专有名 词、背景知识等,通过脚注 给予解释,对难字进行注音 ,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开 篇“导读”综合简要介绍作者 和作品情况;“思维导图”直 观呈现原著的内容精华,使 人一目了然。 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帮助 广大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 、欣赏名著、爱上名著,从 此走上更为顺畅的阅读之路 ,一生与书为伴。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节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希望
雪
风筝
过客
死火
立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淡淡的血痕中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呐喊(节选)
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专题探究
小引 导语 作者交代了《朝花夕拾 》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的由来 。“回忆”是这部文集的主要 内容和主体基调。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 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 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 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 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 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 文章有轨范①,世事也仍然 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 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 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 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 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 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 短文,叫做《一觉》。现在 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 夕阳从西窗射人,逼得人只 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 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 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 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 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 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 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 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 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 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 《莽原》上的《旧事重提》 ,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 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 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 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 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 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 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 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 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 惑①。后来,我在久别之后 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 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 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 生,使我时时反顾②。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 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 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 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 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 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 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 篇是流离③中所作,地方是 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 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 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 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 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狗·猫·鼠 导语 作者从猫与狗的矛盾引 入,描写猫的习性,再回忆 猫与隐鼠的儿时经历,生动 地写出了作者对不同动物的 喜恶之情,并借之表达了对 时事、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 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 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 》;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 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 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 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 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 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 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 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 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 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 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 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 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 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 ?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 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 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 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 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 水狗’!”这“逻辑”的奥义, 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 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 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 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 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 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 见干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P3-5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 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全 书收录了十篇回忆性散文, 包括: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无常》、《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 、《范爱农》和后记。现编 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夹 叙夹议的手法,回忆了自己 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真 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了他从农 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 从国内到国外的独特经历和 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故土、 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 时也对当时中国的旧势力、 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