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02582/4041743-fm.jpg&sn=cb33ef6cf8b6548d0f83a93657232c95)
![#](/pic.php?src=http://pic.xinhuabesthy.com:8090/02582/4041743-fm.jpg&sn=cb33ef6cf8b6548d0f83a93657232c95)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 乐而已。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 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 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 ,就全置诸脑后了。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 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 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像苏东坡 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 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 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 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 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 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 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 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 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 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 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 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 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 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 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 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 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 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 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 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 ,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 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 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钩 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 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 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 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 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 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 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 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 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 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 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 ,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 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 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 ,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道健朴茂,那么字字自 真纯的心肺问流出。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 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现在该说到第 二项理由,其实这项理由,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那就是,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 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 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苏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 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 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 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 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 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 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 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 一般。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 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 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 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 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 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 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 发者也”。 他开起玩笑来,不分敌友。有一次,在朝廷盛典 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 文辞将他刺痛,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 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 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 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 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 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 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 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的。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 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 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 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 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 ,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 、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 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 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 ,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 学士,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 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 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 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 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 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 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 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 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 见天下无—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陕乐,无昕畏惧,像—阵清风 良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 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 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 ——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 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 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 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 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 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 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 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 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问的一个微粒,他究 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 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 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证 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 ,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供 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资料来源可 查书后参考书目。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 ,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时只用姓而略 其名。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因为中国文人 有四五个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我译英诗,有 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 不加冗长的注解,含义仍然晦涩难解,我索性就采用 散文略达文意了。 林语堂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 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 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 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 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 ,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 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 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 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 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 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 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 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 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 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 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 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 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 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 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 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 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 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 里,显露得越发充分。在我的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 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是,由于 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 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 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 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 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莎翁诗句的道健,是来自 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 故。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 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 于他的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 处。 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 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 政治生涯的那些资料,存在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他自 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 ;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时把他 视为最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 到现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 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宋儒都长于写日记,尤以司马 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著名;勤奋的传记作者如 王明清、邵伯温。由于王安石的国家资本新法引起的 纠纷,和一直绵延苏东坡一生的政坛风波的扰攘不安 ,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时代的资料,其中包括对话录, 为量甚大。苏东坡并不记日记,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 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 。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 、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 期。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 都把他写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当时他以杰出的书 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上是随时题诗 ,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予友人。 此等小简偶记,人皆珍藏,传之子孙后代,有时也以 高价卖出。在这些偶记题跋中,往往有苏东坡精妙之 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书简约有八百通,有名的墨 迹题跋约六百件。实际上,是由于苏东坡受到广泛的 喜爱,后来才有搜集别的名人书札题跋文字印行的时 尚,如黄山谷便是其一。当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 苏东坡去世之后,立即开始搜集苏东坡的墨迹书简等 ,刻之于石的,拓下拓片出卖,供人做临摹书法之用 。有一次,苏东坡因对时事有感而作的诗,立刻有人 抄写流传,境内多少文人竞相背诵。苏东坡虽然发乎 纯良真挚之情,但内容是对政策表示异议,当时正值 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 人之身,情势严重,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他是不是 后悔呢?表面上,在他贬谪期间,对不够亲密的朋友 他说是已然后悔,但是对莫逆之交,他说并无悔意, 并且说,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由于他精神上的 坦白流露,他也以身列当时高士之首而自伤,在与心 地狭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挣扎了一番之后,他被 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以坦荡荡之胸怀 处之,有几分相信是命运使然。(P2-4)
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林语堂指定授权纪念典 藏版)(精)》讲述的是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 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 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 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 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 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 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