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断舍离(新版)
书号9787540489304
出版社湖南文艺
出版日期 2019-01
中图法分类号 B821-49
作者/译者(日)山下英子
版次/印次1
开本

¥45.00

断舍离帮我们 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孙志勇(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 我成为断舍离践行者是偶然也是必然。早 些年还没有接触断舍离,每逢换季或节假日前 ,我都会在家做一些清扫和整理,每次整理完 都会觉得身心愉悦,很享受空间的变化。这与 后来2014年在上海出差读到一整版关于断舍离 的报道,再到2015年去东京专程拜访山下老师 ,有很大的渊源。 那张报纸我还一直保存着,我觉得与老师 产生了很多认知上的共鸣——原来我们做的不 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 ,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这些也影响到我后来的创业,在接触了千 干万万的家庭用户后,我们提出在研发产品的 同时,尝试将断舍离融入家居空间设计,与我 们的用户一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 山下老师的生活美学经典著作《断舍离》出了 新版,我们的志邦厨柜也升级成志邦家居,从 厨房空间走向全屋定制,提供更为全面的整体 家居解决方案。我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希望 能够让更多人过上理想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 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 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 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 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 在物品之中。经常有人盲目攀比效仿他人的生 活,或者在购物季冲动地买买买,其实这都是 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认知不够,心中混乱的执念 往往也会映照在生活环境中。 断舍离不仅仅是家居整理术,对于工作、 人际交往也有指导意义。相比整理技能,其实 山下老师更注重道的层面,她倡导通过身心修 行,在杂物上做减法,在心灵上做加法,引导 读者立足当下,积极进行身体和外界环境的流 动交换,促进新陈代谢。 从1998年我与许邦顺页共同在合肥创立志 邦品牌开始,我们的创业之路基本上也是一直 在思考人生取舍的问题,比较幸运的是,我们 在某种层面上把企业的这种取舍和大众需求的 取舍有机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不断加深对断舍 离的了解,我们也为企业发展找到了知行合一 的哲学根基。 2018年是志邦家居成立20周年,全屋定制 成了我们新的起点,能发挥的价值更大了。未 来希望能够和山下老师一起,帮助更多人实现 对家的美好想象。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舍”与“弃”的不同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体验谈1 自身觉醒·启动“整理开关”
体验谈2 整理乱七八糟的家后,
我遇见了灵魂伴侣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观念上的断舍离1 认识现状
观念上的断舍离2 停止自我否定
观念上的断舍离3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1 拿出杂物,俯瞰
杂物上的断舍离2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杂物上的断舍离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杂物上的断舍离4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杂物上的断舍离5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指南1 “三分法”
收纳指南2 “7·5·1法”
收纳指南3 “1 out 1 in法”
收纳指南4 “one touch法”
收纳指南5 “自立·自由·自在法”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衣柜的断舍离
壁橱的断舍离
厨房的断舍离
餐具柜的断舍离
冰箱的断舍离
书架的断舍离
厕所的断舍离
玄关的断舍离
客厅·餐厅的断舍离
再利用的断舍离
找回“自我轴”,处理大量餐具
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断舍离,形成良性循环
实践过“1 out”之后,出现了“1 in”大惊喜
扔掉的筷子给了我直面命运的勇气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获得深刻的智慧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沟通力显著提升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扔掉前夫的家具后,重获7年不见的痛快感
放手风水开运的摆件后,人际关系得以改善
第4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信息”与自在人生
“时间”与自在人生
“烦恼”与自在人生
“节约”与自在人生
“结婚”与自在人生
“家务”与自在人生
“终活”与自在人生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体验谈9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体验谈10 当我抛开对他的期待后,他也开始改变了
体验谈11 断舍离后,我竟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家
体验谈12 反复地“出”,获得自在人生的实际感受
后记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 物质过剩的现代人总是一边感叹着“东西 难收拾”,一边视若无睹地过日子。断舍离认 为这样的人就像是: 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 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自己变成了一条 鲇鱼,找不到本来就存在的进出水口,被形形 色色的东西和废弃物包围着,困在水槽里,整 日一筹莫展…… 住所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优惠 打折品”“高价品”“图方便品”“没有的话 会发愁品”——在推销人员忽悠下冲动带回家 的各种商品。 居住在水槽中的我们,其实是从这条叫作 “消费社会”的大河里摄取食物。但是水槽进 水口上的“断”字进水阀却十分松动,而出水 口上的“舍”字出水阀却因为“太浪费了”“ 真麻烦”“总会用上的”这些想法而无法打开 。 原本有着适当活水循环的水槽,因为进出 水阀的故障而变成了“储水槽”,不知不觉中 沦为了“污水池…‘淤泥地”。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住所就等同于死水 的淤积地。 假如比喻成人体的话,就相当于人体代谢 功能减退、毒素长期堆积的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长期处于不良生活 习惯中,皮肤、血管、内脏里就会一点点地堆 积起代谢物质。 这些代谢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 亚健康”,不久将出现疾病症状。我们在确切 症状出现之前很难判断是代谢物引起的。 曾经的一次经历,让我对此感触颇深。 有次我在泰国进行“Fasting(斋戒) detoxed(排毒)”疗法时,接受了嘴巴、皮肤 、内脏等各个部位的“detoxed=舍”治疗法。 所有参与这种疗法的人都仅用一天体重就减轻 了2~3kg。 就像平时我们堆在抽屉里的大量杂物一样 ,我目睹了人体内部残留的淤水般没有完全排 出体外的代谢物。 当把这些代谢产物彻底排出体外时,那种 舒畅痛快感简直终生难忘。 人体可以通过这种外部疗法获得刺激,并 通过身体机制促进新陈代谢。但面对我们自己 家中的杂物,只能亲自行动,处理杂物。并且 也不存在亚健康或患病等警戒线。 因此,很多时候“、自己眼中正常的杂物 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 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这些杂物的量即使 花上一星期也处理不完。 如果自己不来回翻箱倒柜地找家中的“淤 积物”,恐怕不会发现它们的踪迹。不拉开壁 橱、拉开抽屉,就不会在意这些杂物,所谓“ 眼不见为净”。 就像鲇鱼总喜欢待在水槽的澄清部分,而 忽略下层的淤泥一样,假如我们不打开收纳箱 ,不翻出来堆积的杂物废物,那么也不妨碍日 常生活。 然而,依然会抱有不安——一旦来回搅动 ,上层的澄清部分就马上变成一团混浊。 好不容易一鼓作气开始收拾杂物后,又惹 家人生气“摆得乱七八糟,找也找不到了”, 碰了一鼻子灰,进而没有耐心再进行整理。想 必我们有过多次这种经历。 接着,这种储水槽的状态变成了自己生活 的常态,已经熟视无睹了。 最后就变成了你现在居住的这个“污泥淤 积的储水槽”。 P2-6



8年时光,埋头讲述“断舍离”。 8年时光,一心宣传“断舍离”。 8年前,从第一本《新·整理术·断舍离 》问世以来,我一直在加倍地努力实践断舍离 。 而如今,除了日本本土,我的“断舍离” 让包括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诞生了无 数名断舍离实践人。 换成从前的自己,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首次向别人宣传这个原本不过是我私下的“生 活哲学”的断舍离是在17年前,2001年9月。 最初的课堂是在我的客厅里,8名左右的学员 围着长桌子开始的。而在更久以前的23年问, 我独自一个人,在反复试验中不停地实践我自 己的“断舍离”。不,其实根本称不上反复试 验,只是东跑西窜地凭着感觉乱走罢了。 在战战兢兢地推广“断舍离”的17年前, 我心中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莫名的确定感——“ 断舍离”会改变世界。这是一个找不到什么理 论根据的甚至有点奇怪可笑的确信感,如果被 扣上一顶“痴心妄想”的帽子也找不到什么挑 剔反驳的理由。然而,最开始参加断舍离课堂 的那几位学员完全没有嘲笑这种既不像开玩笑 又不像说真话的授课。 尽管有这种模模糊糊的确信感,但是要说 17年前我到底对自己是不是有充足的自信心, 自己也不敢打包票。事实上,当时的我一直徘 徊在消极的意识中,完全没什么自我肯定感。 尽管看起来不怎么靠谱,随着我的“断舍 离”的推广,它竟然反过来从那些实践和有所 觉悟的人身上吸收了很多营养,实现了茁壮迅 速的成长。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断舍离的课堂和讲座 ,他们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 家人,甚至邀请我到世界各地去宣传推广断舍 离。 就这样,我又开始了在各地飞来飞去地去 做讲演。接着又涉及了书籍出版,不仅在日本 ,还在中国、中国台湾、欧洲各国成为畅销书 ,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海外邀约和采访的机会。 是的,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无法想象 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以前缺乏的自我肯定感, 自己竟然连担心都不再担心了。因为“断舍离 ”,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断的邀约;因为 “断舍离”,我遇见了从前几乎不可能遇见的 卓越人才和优秀之人,并与他们成为挚友。这 些可谓是我孕育出的“断舍离”对我的馈赠和 感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断舍离”也是一 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其常常借着媒体东风到各 地旅游探访,也生出不少事端,招惹了很多误 解,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要传播一些前所未有 的新价值观,就必然会引来反对的声音,也必 然会因为对方的种种条条框框而愁云满目。更 何况,“断舍离”的影响要远胜过语言。 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一条路——把“断舍 离”当作“日常的新‘整理’法”提供给全世 界的人。因为我坚信,用深奥的、哲学气息浓 厚的语言来诠释“断舍离”,并不能让它贴近 甚至融入我们日常生活这个“场”中,反而无 法实现它的价值。 即便这样也有可能让“断舍离”被误解成 一种单纯的“整理术”,因为那些以“整理” 为入口,螺旋上升式地达到改变人生的目的的 人已经有几十万几百万了。 曾经,仅仅是私人生活哲学的“断舍离” 升华成了“人生实践哲学”,接着又成为每个 人都能实行的“改变人生的断舍离”,从“哲 学”逐渐升华成“美学”。 这是极为难得的过程。 本书又重新回到“断舍离”原点,希望这 个反复强调新陈代谢的“会呼吸的断舍离”能 切切实实地传达给你,我也会由此获得无上的 兴奋和喜悦。 山下英子 2018年2月



新版《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 山下英子累积销量超400万册畅销书“断 舍离”书系集大成之作,修订50%以上内 容重新解读帮助读者重拾轻盈人生的生活 哲学。理论+实践全面升级,一本新书顶 老版一套书,了解断舍离先读这一本。 对稻盛和夫、宫崎骏、张德芬、杨澜 、林夕、李冰冰、林依晨等影响至深的减 法哲学。陈数、孙志勇(志邦家居)作序 推荐,随书附赠真人实拍断舍离实践手册 ,扫码还能看精彩视频。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 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得到重要的 东西。立足当下自我,践行新陈代谢式美 学思维。健康、金钱、婚恋、家庭、时间 、家居、事业、临终……总会遇见人生的 各种美好!脱离心中执念,人生才能轻盈 前行! 断舍离是通过立足当下和新陈代谢原 则,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先从观念上 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构想居所具体 布局,然后通过杂物整理了解当下自己的 真实需求,进一步构筑令自我愉悦的生活 状态。 作者山下英子将断舍离以“日常新整 理法”作为入口介绍给读者,将整理原则 归为五大类:“三分法”“7·5·1法” “1 out 1 in法”“one touch法”“自 立·自由·自在法”。通过衣柜-壁橱-厨 房-餐架-冰箱-书架-厕所-玄关-客厅&餐 厅-再利用的物品的整理顺序,帮助读者 逐步清理自己的生活空间,重新获得愉悦 的感觉。 风靡全球的“断舍离”概念已经在15 个国家出版几十种图书,多次获得流行语 大奖提名。但是总是被人当做只是物品的 整理方法,实在是有点可惜,断舍离的内 涵远不止这些。所谓断舍离是“出”的美 学,不仅是家里的物品,不需要、不舒服 、不合适的情感和被父母强加的价值观都 可以通过分离和舍弃,让身心变得轻松起 来,慢慢的一些“奇迹”会发生,人生因 而发生巨大改变。 这本书适合还未听过、听过但不太明 白的断舍离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仅仅停留 在物品整理的断舍离践行者再次复习了解 断舍离更深层次的意义,螺旋上升式地促 进改变人生才是断舍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