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心理抚养
书号9787542674227
出版社三联沪分店
出版日期 2021-06
中图法分类号 G444
作者/译者李玫瑾
版次/印次1
开本

¥46.80

我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 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那是 1999年,我开始出现在中 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 目中,解析真实案例中各种 违法犯罪人的心理问题,其 中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 法犯罪的话题。 后来,从2003年起,许 多人知道我则缘于我从事的 一项专业研究,即犯罪心理 画像。这一研究更多地用于 疑难系列案件的侦查破案。 我先后主持翻译了两本国外 最新版的犯罪心理画像专著 ,并直接参与了一些疑难系 列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及人 物心理描述。 大家可能知道,刑事侦 查特别讲究现场勘查和查找 痕迹物证,绝对不能揣测和 臆断。然而,犯罪人实施犯 罪行为时大多避人耳目,不 能被直接观察到,以前也没 有现在如此完善的“天网”和 大数据,警方该如何去分析 犯罪人的内心活动,并描述 出犯罪嫌疑人表现于外的心 理特征呢? 尽管相当有难度,当我 介入实案后,竟然有过多次 成功的经历。这种假设在前 、验证在后的过程,让我对 人的心理逻辑有了崭新的认 识。我发现,人所有的心理 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 。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 ,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 育密切相关。 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 生养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辛 苦历程,稍有不慎,不仅父 母以往的心血有去无回,还 会让整个家庭未来都陷入痛 苦之中。所以,我觉得有责 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大 家,即一个孩子出生后,我 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 养、教养和培养他,使他成 为一个有人性、有品格、有 能力的人,让家庭幸福,也 让社会祥和。 从2004年起,我与全国 妇联、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 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公益讲 座。2006年,我开始在新 浪博客发表“心理抚养”系列 短文。2008年,我应北京 市社会心理学会的邀请,在 国家图书馆做了一场公益讲 座并被录制下来,后被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制作成光盘 出版。201 8年,这一视频 被人传到网上,使很多人开 始认识我这位“育儿专家”。 2016年,我接到中国教 育学会的邀请,参加在广东 省中山市举办的家庭教育国 际研讨会,有幸接触到仰慕 已久的孙云晓先生。在返京 的飞机上,他一直与我讨论 “心理抚养”的话题。聊到最 后,他很认真地给我提建议 :“你应该写书。你研究的‘ 心理抚养’很重要,很有用 ,一定要把它写出来,让更 多家长知道。” 孙先生还传授给我很多 科普著作的写作方法,但我 因写惯了犯罪心理研究的调 查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 要写科普性质的养育类图书 还是不太得心应手,再加上 工作繁忙,时间不充裕,一 直拖延至今。 现在,在凤凰卫视出版 中心的帮助下,尤其是叶元 美女士替我收集和整理各个 时期的讲座,使我的写作时 间大大缩短了,我终于完成 了心理养育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书重点阐述早年家庭养 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 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 奠定人一生的心理基础。 我知道许多父母最关心 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 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 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 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 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 在情感(心理抚养的内容) 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 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 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 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 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 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 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 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 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 最大的功德。 有人知道我的职业背景 后,担心我的“育儿说”会让 父母把孩子视为潜在的罪犯 来防范性地养育。如若这般 推理,受欢迎的“养生说”不 就把所有人都想象为潜在的 病患吗?这种说法可谓“今 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 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宋人周敦颐语)。 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 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需要防未病。虽然疾病的发 生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学历 的,但肯定有其内在的病理 ,这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养 育孩子也是这样,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去 了解多种角度的相关研究和 育儿知识。何况人是非常复 杂的,这让家庭养育变得更 加复杂。家里有多个孩子的 父母对此感受甚深,因为对 待不同孩子的方式要有所差 别,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 不同视角,不同背景, 并不影响研究者们殊途同归 。因为大家最终的目标是一 致的,最高原则和理念也是 相通的。只有全方位了解育 儿中的各种可能和结果,才 是完整的养育观。 李玫瑾 2021年立春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就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二章 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
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
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
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漏洞”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第三章 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谈对象怕不可靠,问两个问题就知道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即可知他是什么样的人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
第四章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暴脾气者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的丰富
寂寞杀手多有言语匮乏的抚养背景
抚养方式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冷漠无情自私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
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而唤醒
假如你不幸遇上毫无人性的人会怎样?
情感是上天为人设计的紧箍咒
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恋爱其实也有气味相投的现象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依恋情感是教养的心理资本
未成年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一个人只要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不重要
养不出情感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23l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教养最佳时机是社会行为初始时期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性格取决于后天的养成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性格如何影响人的命运
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少年因“未成年人不判死刑”而杀人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延迟满足,练就人的耐性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与人接触,学有礼貌为先
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 点 因工作需要,我接触过 很多犯罪人,跟他们聊过很 多,最大的感悟是当他们在 人群中,一般人包括我是辨 别不出他们是犯罪人的。因 为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有个 性,也有喜好,甚至和我们 有共同喜欢的音乐或电影。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正 常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一些 令人困惑或恐惧的行为呢? 后来我发现,一个人会 出现这类行为,一定跟他过 去经历的事情有关。于是, 我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早年 。从“犯罪一人一心理一早 年一家庭一养育一父母”这 样倒推,我看到人的心理发 展是有逻辑的。人,其实是 “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 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 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 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 迷失人生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 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 人生也是如此。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感慨 道:“人一生也就100块钱, 真的不禁花。”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 100块钱”指“100岁”。其实 ,很多人一生都挣不到“100 块”。一般人能活七八十岁 ,能活到90岁的很少,能活 到100岁的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仔细想想,人生这 些钱是怎么花的?我们会发 现不是10块10块地花,而 是20块20块地花: 一个人从出生到能够独 立挣钱,大概需要20年的“ 时间大洋”,期间有的人有 些心急,希望把漫长的学习 过程压缩一下; 当一个人步入社会,就 会眼花缭乱,要找工作,要 找对象,然后要筹钱结婚, 可能还没准备好,孩子就来 了……在一阵忙乱中,人生 第二个20年的“时间大洋”就 没了; 第三个20年,人已步入 不惑之年,事业能不能攀上 高峰就取决于未来几年的努 力了,不甘安于现状的人刚 努力冲了一下就过线了,到 点要退休了; 第四个20年,按理说是 可以用来逍遥或挥霍的,可 有的人因上一个20年的冲刺 使健康受损,有的则因父母 尚在而不能远游,或者已经 见到自己的第三代出世,不 帮子女带孩子不行……在苦 乐参半中,人们一转眼又花 掉20年的“时间大洋”; 最后一个20年可珍贵了 ,很多人是拿不到手的。 大体而言,人生就这四 五张“时间大洋”。生时我们 赤身裸体,两手空空。把这 几张“时间大洋”花掉了,也 就走到人生的终点了。死时 一样东西也带不走。所以,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 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 ,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 了有多远。 人在世间走得越久越远 ,看到的风景自然就越多。 可是,有的人太心急,很快 就把几张“时间大洋”卷在一 起花掉了。比如,抢劫杀人 犯就是这样,钱抢到手了, 花不了多久,性命就丢了。 心急者必走得早。 我曾和一个高智商的犯 罪人有过一番对话。他是一 个潜逃多年的A级通缉犯, 在广东、广西、湖南、浙江 、重庆、江西等地作案10起 ,犯下抢劫、杀人、强奸等 罪,先后杀害13人。在一次 抓捕行动中,警方设计了三 道包围圈,他居然用非常巧 妙的方法,一道一道地逃了 出去。连抓他的刑警都说: “这真是一个犯罪的天才。” 这个人是广东人,只有 初中文化,16岁就开始浪迹 社会。他曾因盗窃罪被劳教 两年,出来后想挣大钱,就 想作大案。第一起大案,是 他伙同三人抢劫一位经营海 鲜冷库生意的老板。他让两 个同伙看着老板的家人,他 则押着老板去取钱。结果钱 到手了,一个同伙当场被抓 ,还有一个同伙因拒捕被击 毙,他和另一个同伙逃跑了 。 后来,为找冷库老板算 账,他们想抢警察的枪,第 一次打死的人就是警察。于 是,警方发布了全国通缉令 。东躲西藏的他逍遥法外八 年,后被某省警方意外抓获 。因为当时信息不像现在这 么发达,他以假身份蒙混过 关后,在狱中服刑四年多。 不过,最后警方仍然找到了 他。 这个人隐姓埋名逃亡了 十几年,我想知道他是什么 心理,于是去监所见他。只 见这个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外表很斯文,看不出凶悍 的样子,人们想象不到他身 上竟然背负着十几条人命。 他在监所里很得意,身 边那帮犯人对他崇拜得不得 了,都很巴结他,愿意伺候 他。 我心想:“这小子还在自 以为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儿、傻在哪儿。” 等他来了以后,我就从 他被抓时用的假名说起。 我说:“听说你给自己取 了个假名叫周全?” 他点点头,很得意。因 为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 才让警察那么长时间抓不到 他。他认为自己考虑问题很 周全,就取了这个名字。 我说:“你能告诉我‘周’ 是什么含义吗?” 他说:“‘周’就是个圆圈 嘛。” 我说:“对。要撑起一个 圆圈,需要几根棍呢?” 他答道:“两根。” 我说:“对。你既然叫周 全,肯定是觉得自己思考问 题周全。那我问你,思考问 题有两种方式,这两根棍代 表哪两种思维?” 他看着我,回答不上来 。 我让他想了一会儿,然 后问他:“想得出来吗?” 他摇摇头,我就告诉他 :“这两根棍代表着两种思 维。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 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 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 “空间思维是什么?就是 前后、左右、上下。我研究 过你,你这个人处事时,前 后、左右、上下的现场反应 都非常好,说明你的空间思 维很优秀。但是,我觉得你 还缺了一条线,也就是时间 思维。 P1-5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 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 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 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 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 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 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 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 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 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 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 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 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 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 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 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 、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 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 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 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 、“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 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 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 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 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 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 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 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 最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