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九月十日,星期二,放学后。 头顶上方咣当一声,我条件反射地抬起头,看见 从三楼窗户飞出一个黑色物体,从我正上方坠落。我 慌忙闪开,黑色物体砸在我刚才站的地方,啪地碎了 。 是一个种着天竺葵的花盆。 这事发生在放学后,当时我正从教学楼旁边走过 。不知从哪儿飘来钢琴声。有那么片刻,我呆呆盯着 那个陶瓷花盆,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到腋下渗出的 汗流到胳膊上,才回过神来。 接下来的瞬间,我拔腿冲进教学楼,奋力跑上楼 梯。 我气喘吁吁地站在三楼走廊。心跳急促不光是因 为刚才的猛跑,内心的恐惧已到了顶点。如果刚才被 花盆砸个正着会怎样?——天竺葵的红色突然浮现在 眼前。 那扇窗会是哪间教室的呢?我在理科实验室前停 住脚步,里面飘出一股药味,定睛一看,门开着一条 约五厘米的缝。 我用力推开门,一阵清爽的微风吹了过来,正对 着门的窗户敞开着,白色窗帘在飘动。 我又沿着走廊前行。不记得从花盆砸下到现在过 了多长时间,总觉得扔花盆的人就藏在走廊两侧的教 室里。 教学楼中间呈L形,走过转角时我停了下来。挂 着“二年级C班”牌子的教室里传出说话声,我毫不 犹豫地把门打开。 里面有五个学生,正聚在窗边写着什么。见有人 突然闯入,她们吃了一惊,齐齐向我望来。 我不得不开口:“你们在干什么?” 最前面那个学生回答:“我们是文艺社的……在 做诗集呢。”那语气很肯定,像是要接着来一句“别 来打搅”。 “有人来过这儿吗?” 五个人互相看看,摇摇头。 “也没人经过走廊?” 她们又互相看了看。有人小声嘟囔“没有呀”, 刚才那个说话的学生像是代表大家似的答道:“没注 意。” “哦……谢了。” 我环视教室一圈,关上了门。 钢琴声又传了过来,刚才好像就一直在响。我不 太懂古典音乐,但听过那支曲子,觉得弹得还不错。 走廊尽头有间音乐教室,琴声就从那儿传来。我 依次打开一间间教室的门,检查里面是否有人,最后 剩下的就是那间音乐教室。 我粗鲁地打开门,发出噪音。就像平静的流水被 搅乱、优美的建筑被捣毁一般,钢琴声戛然而止。 弹奏者怯怯地看着我。我有印象,她是二年级A 班的学生,白皙的肌肤引人注目,此刻脸色却显得有 些苍白。我不禁说了声“抱歉”。 “有人来过这里吗?”我一边问一边环顾四周。 屋里摆着三排长椅,窗边是两架旧风琴,墙上挂着驰 名音乐界的作曲家们的肖像。可以断定这儿无处藏身 。 她一语未发,摇摇头。她弹的是三角钢琴,看起 来相当古老。 “是吗……” 我绕到她身后,走到窗边,看见社团的学生正在 校园内跑步。 音乐教室左边也有楼梯,凶手大概是从那里逃走 的。他有足够的时间跑掉。问题是,究竟是谁? 我注意到弹钢琴的女孩在盯着我,表情有些不安 。 我挤出笑容:“接着弹吧,我想听一会儿。” 她的表情柔和下来,瞥了一眼乐谱,灵活地动起 手指。平静而热烈的旋律……对了,是肖邦的名曲, 连我也知道。 一边眺望窗外一边聆听肖邦——真是意料之外的 优雅时光,但我并不觉得愉快,心里依然郁结难消。 (P3-5)
东野圭吾著的《放学后(精)》讲述了我在这所女 子高中教数学五年了,日子风平浪静,但近来一切都 变了。 上周六去学校的路上,有人突然撞过来,我险些 跌落铁轨;星期一放学后,我在学校淋浴,差点中机 关触电;星期二放学后,我经过教学楼,从三楼飞出 一个花盆砸向我头顶;星期四放学后,在我常用的更 衣室内有人中毒死去,而且现场的门被人从里面顶住 了。 我报了警,自己也决心调查,没想到学校里又有 人死去了,而我在回家的夜路上被人驾车猛然撞击。 这一次放学后,我还躲得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