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朝花夕拾(精)-经典译林
书号9787544768535
出版社译林
出版日期 2017-06
中图法分类号 I210.4
作者/译者鲁迅
版次/印次1
开本

¥22.00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 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 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 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 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 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 ,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 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 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 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 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 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 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 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 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 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 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 ,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 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 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 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 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 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 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 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 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 ,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 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 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 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 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 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 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 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 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 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 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 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 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 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 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 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 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 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 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 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 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 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 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 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 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 ,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 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①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 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 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 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 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 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 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 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 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 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 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 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 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 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 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 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 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 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 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 ,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 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 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 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 ,——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 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 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 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 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 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P12-14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 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 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 ,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 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 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 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日:麻 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 ,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之则止。又, 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 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 阳。鄜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 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 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今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 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 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 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 (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十¨}孝图》——原 书有注云:“廿忏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 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对的“郭 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 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 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 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 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 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 ,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 (1872)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 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 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殊未审孝只在乎心, 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者非在 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不同,而 其人其事各异,求其所以尽孝之心则一也。子夏日: 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尝有同然乎? …… 则同治年间就有人以埋儿等事为“忍心害理”, 灼然可知。至于这一位“纪常郑绩”先生的意思,我 却还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说:这些事现在可以不必学 ,但也不必说他错。 这部《百孝图》的起源有点特别,是因为见了“ 粤东颜子”的《百美新咏》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孝 ,卫道之盛心可谓至矣。虽然是“会稽俞葆真兰浦编 辑”,与不佞有同乡之谊,——但我还只得老实说: 不大高明。例如木兰从军的出典,他注云:“隋史” 。这样名目的书,现今是没有的;倘是《隋书》,那 里面又没有木兰从军的事。 而中华民国九年(1920),上海的书店却偏偏将 它用石印翻印了,书名的前后各添了两个字:《男女 百孝图全传》。第一叶上还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 的好模范。又加了一篇“吴下大错王鼎谨识”的序, 开首先发同治年间“纪常郑绩”先生一流的感慨: 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 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 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 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起观斯世之忍心 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 其实陈叔宝模胡到好像“全无心肝”,或者 有之,若拉他来配“忍心害理”,却未免有些冤枉。 这是有几个人以评“郭巨埋儿”和“李娥投炉”的事 的。 至于人心,有几点确也似乎正在浇漓起来。自从 《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论》出现后,上海就 很有些书名喜欢用“男女”二字冠首。现在是连“以 正人心而厚风俗”的《百孝图》上也加上了。这大概 为因不满于《百美新咏》而教孝的“会稽俞葆真兰浦 ”先生所不及料的罢。 ……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 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 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 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 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脚色。因为他帮同勾魂摄 魄,大家也就称之为“无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 则别之日“阳”,但从此便和“活无常”隐然相混了 。如第四图版之A,题为“阳无常”的,是平常人的 普通装束,足见明明是阴差,他的职务只在领鬼卒进 门,所以站在阶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阳无常”,便以“阴无常” 来称职务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 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祷祈,同时也等于娱 乐,扮演出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态太无趣,— —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 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 得很清楚。然而从此也更传讹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 之所谓活无常,是阴差而穿着死有分的衣冠,顶着真 的活无常的名号,大背经典,荒谬得很的。 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 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 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 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 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东堤寓楼之 西窗下。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 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 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 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 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 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 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