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
#
鲜衣怒马少年时(2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
书号978757260232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
中图法分类号 K825.6
作者/译者少年怒马
版次/印次1
开本32开

¥49.00

诗歌,历史的血肉 读《水浒》,我一直不 喜宋江,直到第三十九回浔 阳楼题反诗,才对黑三郎有 了一点好感。读《红楼》, 不喜宝钗,直到她写出“好 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才看到宝姐姐被压抑的青春 。 《三国演义》把曹操刻 画成一个奸诈的大坏蛋,但 只要读读曹孟德的诗,很难 不路转粉。 原因不只是他们诗写得 好,而是诗歌令这些人物血 肉丰满。比如曹操,一个有 血有肉的坏蛋,胜过一个面 目模糊的好人。 读历史书就没这么幸运 了。 历代官方著史,大多是 某年某地,某人某事,如同 一条条新闻短讯,人物情感 和细节严重缺失。那些可是 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他们身 上一定有故事,有传奇,有 不得已,以及鸡毛蒜皮的生 活。可惜史书里看不到。 大概从《诗经》开始, 人们给诗歌定了调,叫“诗 以言志”,诗歌就成了很个 人化的表达。诗人们通常又 沉沦下僚,于是,他们的诗 歌,成了史书之外的东西。 由宋开始,直至明清, 对唐诗的研究从未间断,其 中不乏时代大作。但这些书 要么是文学范畴,要么是美 学范畴,少有从历史角度切 入的。大概是认为,再大的 诗人,在历史进程面前也是 小人物,况且诗歌又不够严 谨,全是主观体验。 读唐史的时候,有段时 间我钻进府兵制、募兵制的 学术海洋,差点淹死,脑中 却捞不出一个大唐普通士兵 的形象。这也难怪,在时代 大制度下,在王朝兴衰的历 史浪潮中,谁会在史书上记 录一个普通士兵呢!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卢 纶的《逢病军人》,一个大 唐普通士兵的形象立刻鲜活 起来:行多有病住无粮,万 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 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与刚刚过去的盛唐诗相 比,它不够飘逸,也不雄浑 。可正是这种娓娓道来,反 而增加了真实性。顺着诗人 的目光,我们似乎来到大历 史里那个微不足道的现场。 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士 兵,拖着受伤的身体,衣衫 褴褛,身无分文,来到一座 城墙下。饥饿和伤病折磨着 他,他蜷缩着身子,甚至躺 在地上,哀号,呻吟。 但最艰难的时刻还不是 现在,而是秋天过后即将到 来的寒冬。诗人记录的是一 个片段,我们却不难猜到后 续的故事。这个士兵走到这 里,离家还很遥远,他能活 着走到家,几乎不可能了, 就算不病死、饿死,也会受 冻而死。 如果是史书,我们就看 不到这个“病军人”,他只会 化作冰冷的伤亡数字——某 场战役,死伤多少万人。 这首诗给我的另一个惊 喜,是对战前诗歌的回应。 李白的《战城南》、杜甫的 《兵车行》、“三吏三别”中 的那些士兵,后来都怎么样 了?这首《逢病军人》,是 他们最有可能的结局。 于是我总在想,史书和 诗歌,哪个才是真实的?从 严谨的角度看,是前者;但 从人的角度看,诗歌更能给 我真实感。 这本书算是《鲜衣怒马 少年时》的第二部,大多数 篇目严格尊重正史,极少的 篇目则通篇虚构,这么写是 想跳出“翻译+注解”的条条 框框,诗仍是主菜,史是配 料,力求有趣。 与第一本一样,本书一 部分来自我的“少年怒马”公 众号,修正校对后结集;一 部分是首次发表,体例混杂 ,长短不一,随性而写。在 一个长篇新作里,我企图用 四万多字说清安史之乱爆发 的原因,并顺便回答杜甫和 李白谁更伟大。 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对 唐诗和诗人们产生新的理解 。若你有那么一刻能梦回大 唐,在长安或洛阳的某个小 酒馆里,我已等侯多时。



自序 诗歌,历史的血肉
撕开李白的锦袍,满身都是伤痕
若不是走上绝路,谁愿意写这绝句
那个二十年没见的朋友,忽然上门了
师兄,还记得师父的教诲吗?
中唐诗坛:三大门派恩仇录
元白往事
韦应物:改邪归正的古惑仔
风雪夜归人
韦庄:唐诗守门人
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
苏大神的读书秘诀
王安石:一个技术型CEO的翻车
忆昔开元全盛日
楔子
01 大有大的难处
02 大哥的野心
03 谁能搞钱谁上台
04 蜀道难,长安道更难
05 “能臣”李林甫,“忠良”安禄山
06 男人们的宫斗
07 战士军前半死生
08 诗歌的顶峰,诗人的低谷
09 杨家发迹,禄山乱舞
10 边庭流血成海水
11 权力的游戏
12 不反也得反
13 渔阳鼙鼓动地来
14 一个时代的终结
后记
参考书目



01 李白隐藏得太深。 我们熟悉的李白,是那 个自带神仙光芒的家伙。高 力士脱靴,美人呵笔,皇帝 亲手调羹,就这,还“天子 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 仙”。 凡人做梦都不敢想的荣 耀,在他眼里一文不值。又 跩又炫酷。 读他的诗,总觉得我辈 俗不可耐。 人家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我顶多来两把手游; 人家是“五花马,干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我只 能对着每月的房贷,撸一把 露天烤串; 人家“斗酒诗百篇”,我 是斗胆写一篇,赚点广告费 还被粉丝嫌弃。 这差别,是星辰大海到 泥淖水坑的距离。 如果唐诗是喜马拉雅山 ,李白就站在了珠穆朗玛。 他白衣飘飘,诗歌和精神不 染纤尘,后人只能匍匐在他 的巨大阴影里,默默仰望, 流下一地哈喇子。 “天意君须会,人问要好 诗。” 他的飘逸,他的才华, 他的骄傲他的狂,甚至他的 自负,似乎都是天生的。以 至于我们无法概括他,只能 从贺知章的口中,给他一个 固化的称号——诗仙。 然而,这并不是完整的 李白。 在他飘逸而华丽的锦袍 下,撕开了看,分明伤痕累 累。 02 伤痕从他出生就有了。 那是个等级社会,门第 观念如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 小户人家出身的武则天 ,甚至出台禁婚令,太原王 氏、荥阳郑氏、河北崔氏等 这些五姓七望之间不得通婚 ,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贵族 消亡计划。过程之漫长,以 至于到了晚唐,还“民间修 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 ——子女嫁娶,不看官位看 门第。 为啥官位不是第一位? 很简单,新贵不如老牌贵族 ,即old money(老牌贵族 )对new money(新贵族 )的鄙视链,由来已久。 唐文宗想求一位荥阳郑 氏的女儿做太子妃,提亲之 后,郑氏家族推推托托,极 不情愿。原因也一样,我郑 家从周朝汉朝就是望族了, 你李家才做了几年贵族? 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 述论稿》中的话说就是,“ 贵为天子,终不能竞胜山东 旧族之九品卫佐”。这里“山 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 而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中的山东——华山之 东,贵族扎堆的地方,他们 王家,就是太原王氏的一个 分支。 这种门第观念,我们今 天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当 时确实如此。 平民也分等级,士农工 商,士最高贵,商人是最末 流。 哪怕一些当时的巨富, 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地位之低,子孙连参加科举 的资格都没有。 不巧的是,李白就出生 在商人家庭。 李家做什么产业,至今 成谜,只知道李白的两个族 兄弟,都在长江跑船,可能 是搞运输的。 如果他真的出生在西域 ,父亲有可能还做点外贸生 意,这也印证了为什么李白 还懂外语。 二十多岁,年轻的李白 出蜀了。 他不差钱,襄阳、岳阳 、扬州,“不逾一年,散金 三十余万”; 也不缺才,那是盛唐, 是唐诗的红利期,他一出手 就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 水东流至此回”,可谓出道 即巅峰; 志向呢?更不缺,“谋帝 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 县清一”,不知高过多少个 小目标。 唯独缺的,是一个被时 代接纳的身份。 他姓李,但跟陇西、赵 郡李氏都无关。明明一身诗 才,血液里却流淌着铜臭的 基因。 一种因出身而产生的自 卑,在李白心里野蛮滋生。 年龄越大,碰壁越多,这种 自卑就越强烈,蚀骨腐心, 痛彻心扉。 可能有人会问,这说的 是那个李白吗? 不要怀疑,李白只有一 个。 由于一千多年的隔阂, 我们确实无法想象门第观念 的顽固,就像我们不能理解 ,仅仅一百年前的女人,为 什么要裹脚。 任何人都有时代的局限 性,诗仙也一样。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过 度补偿。一个人有某种生理 或心理缺陷,必须用更多的 补偿,才能获得满足。 极度自卑就是一种缺陷 ,需要超乎常人的成就才能 补偿。没才华的人,可笑可 怜。而天赋异禀如李白者, 会裹挟着自卑,走向另一个 极端——极度自负。 一个完整的李白出现了 。 他一生的痛苦和癫狂, 在诗歌里的目空一切,以及 在现实中的落寞可怜,都是 自卑和自负交织的结果。 这样一来,李白所有不 合情理的行为,都有了解释 。



今年看过超棒的旧史新 说。读时脑海里印证推演, 真如现场观影一般跌宕酣畅 。 ——明 ray 网友 解诗如斯,可谓精境。 少年深究细析,但绝不戏说 ,不媚俗,不取巧,可见根 骨,可见功力。 ——嘉陵照波 网友 不羁的述说,入木的刻 画。突然间就有了一种难以 言表的凄凉心酸感。 ——独自风雨 网友



历代史书写人记事,大 多如同一条条新闻短讯,情 感和细节严重缺失。那些可 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他们 身上一定有故事,有传奇, 有不得已,可惜史书里看不 到。而诗歌,可以让人物血 肉丰满。 本书作者以诗歌的视角 ,带我们回到唐宋的历史现 场,与心底一个个名字相遇 。比如在安史之乱中浮沉的 李白、杜甫、王维、高适, 中唐热搜榜的常客刘柳、韩 孟、元白;而浮浪少年韦应 物,传奇般成就了诗坛“扫 地僧”;“资深复读生”韦庄 ,乱世流离中登上大蜀的相 位;艺术天才李煜却被命运 推向龙椅,成为亡国之君; 大宋CEO王安石在瓜洲渡口 孤独徘徊,文坛盟主苏轼则 在黄州风雨中抄书读史…… 大唐的安史之乱、永贞 革新、牛李党争、黄巢起义 ,大宋的王安石变法,党争 之乱,历史的每一次风起云 涌都隐藏着诗人的身影。他 们用诗歌记录时代动荡、个 人悲喜,佐证着历史的真相 ,而我们也在从中窥见了他 们的命运伏笔……